你的產品被用戶雇來干什么?

1 評論 2129 瀏覽 7 收藏 14 分鐘

找到用戶最需要的東西,把自己的產品或服務與用戶需要完成的某項工作結合起來,特別是與那些高頻剛需的工作結合,就能獲得更大的成功。

產品人在說到如何進行需求分析時,可能都會想到下面這則故事:

在福特發(fā)明汽車之前,如果你去問用戶需要什么代步工具,用戶一定會說:“我需要更快更舒適的馬車?!?/p>

一般人可能就會立馬去琢磨怎么改良馬車的體驗,但是福特卻看到了用戶背后的最本質的需求:更快,更舒適的到達目的地。于是才有了汽車。

我們都知道,產品人不應該聽用戶想要什么,而是要從用戶的訴求中洞察用戶需求背后的本質。這句話說起來很簡單,但是做起來卻并不容易。

CB Insights公司(一家風險投資公司)逐步分析了101個創(chuàng)業(yè)失敗公司案例,總結了創(chuàng)業(yè)失敗的前20個原因。其中占比最大的原因是無市場需求(42%),換句話說,就是產品不符合用戶的需求。

你的產品被用戶雇來干什么?

所以,雖然要洞察用戶的本質需求已經成了老生常談,但是仍然有很多企業(yè)是因此而失敗。我們知道要這么做,但是卻沒有相應的方法論,是我們最大的痛點。

克里斯坦森教授(《創(chuàng)新者的窘境》的作者)是破壞性創(chuàng)新這一理念的首創(chuàng)者,在他的《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一書中提到了這樣一個理論:需要完成工作理論——你的產品被雇來做什么。

我們都知道,問對問題比回答問題更重要。通過這一問題,我們就能從不同的角度來洞察用戶需求的本質。

今天與大家分享這一理論,是如何幫助我們理解用戶需求背后的本質的。

為什么宜家如此成功?

以前常聽到有朋友說要去逛宜家,我當時特別不理解,宜家不是一個家具店嗎?家具店有什么好逛的,又不是商場?

在我的認知中,家具店是需要買家具才去的。而且家具店不就是擺滿了家具而已,有什么好看的呢?

但是當我了解了什么是宜家以后,我發(fā)現(xiàn)我錯了;宜家不是賣家具的,而是賣服務的。

宜家的整個經營模式——購物體驗、店面布置、產品設計和包裝樣式,都與標準的家具店不一樣。

大部分零售商都是劃分出一個具體的用戶群體或者產品類別,然后針對這個用戶群體或產品類別去銷售家具。他們通過對自己的用戶群體進行劃分,比如按照用戶的性別,教育背景,年齡,職業(yè)等因素進行劃分,然后按照用戶的反饋迭代家具的體驗。

這其中,有以銷售低成本家具給低收入人群而聞名的利維茨家具公司,有以銷售殖民地風格家具給高收入人群的伊森·艾倫公司。

而宜家采取的方式完全不一樣,宜家不是圍繞特殊消費群體或特殊產品的特征來組織銷售,而是根據用戶的階段性需求來幫助用戶完成任務

“完成任務”是什么意思呢?

克里斯坦森教授通過20年對創(chuàng)新理論的研究,提出了一個理論:需要完成的工作理論。

在這個理論下,我們可以洞察到:我們之所以購買產品和服務,是因為我們其實需要購買這個產品或服務來完成某項特定的任務。

我們不會因為自己是某一類人而購買某個產品。沒有人會因為自己屬于“30歲互聯(lián)網社畜“就去購買某個保健產品。“30歲互聯(lián)網社畜“這些條件可能會使你購買A產品而不是同類的B產品,但是卻不是你購買這類產品的真正理由。

我們一定是遇到了需要解決的問題,而剛好有相應的產品能幫我們解決這個問題,我們才會想去購買或雇傭這個產品來幫助我們完成

宜家家居沒有把自己限定在某一個客戶群體或者某一類產品之中,而是專注于一項工作——用戶在需要配置家居的時候,高效、高質地給用戶配齊家具。

這也是為什么,宜家從未被模仿,從未被超越的本質原因。

宜家不僅僅是做產品,而是提供幫助用戶在需要時高效高質地配齊家具這一服務。

這種從進入宜家到購買家具配送的周到的一條龍服務,別人很難模仿,或者沒有人能比宜家做得更好。

這樣一來,當用戶遇到需要配置家具的時候,腦海中就會跳出來“宜家”的詞匯。

我們做的不僅僅是產品,而是提供一整個服務。騰訊很早就明白了這一點。梁寧老師曾經分享過她在騰訊的一件事,就是在騰訊大家都不提產品,而是提服務。

因為,提產品就很容易以產品為中心,而不是以用戶為中心。經常提產品,就會不自覺的圍繞著產品去轉,容易忽略產品對用戶的意義,容易陷入自己的YY中。

而提服務的話,就是以用戶為中心。思考我這個產品能給用戶提供哪一項服務?怎樣才能更好地為用戶提供服務。

奶昔是再便宜點?再大點?還是再多點巧克力?

克里斯坦森教授在書中還提到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例子。

有一家食品公司想提高自己奶昔的銷量,剛開始他們的做法與我們平時的做法一樣。想提升銷量,肯定要做更符合用戶需求的產品。

于是對每一個購買奶昔的用戶進行了調研,問他們:我們怎樣改進奶昔,你才會購買得更多一些?你想要奶昔更便宜點?還是更多點巧克力?還是再大一點?

公司根據收到的反饋信息,對奶昔進行了改進。結果奶昔是越做越好了,但是銷量和利潤卻沒有增加。這家公司就納悶了,這是為什么呢?

克里斯坦森教授受邀參與了這個項目后,提出了一個問題:“我想知道人們在生活中出現(xiàn)什么需要解決的任務時,才會需要‘雇傭’奶昔來解決?

帶著這個問題,這家公司對用戶再次進行了調研。通過對數(shù)據的分析,他們發(fā)現(xiàn)了一個驚人的現(xiàn)象:幾乎一半的奶昔都是早上和下午賣出去的。

早上購買奶昔的用戶,都是一個人來購買,并且會打包開車帶走。當問及他們?yōu)槭裁匆徺I奶昔的時候,他們急匆匆的是說:“我每天早上要開車1-2個小時去上班,所以需要買點既能充饑又能讓路程變得有意思點的東西,而奶昔是最好的選擇?!?/p>

這些用戶表示,他們還嘗試過香蕉、面包或餅干等,但是香蕉太容易餓,面包和餅干容易在吃的時候掉餡,而且太干了。

相比這些競品,要吸完厚厚的奶昔需要很長時間,并且不會很快就餓。奶昔是幫他們度過這難熬的1-2個小時的最佳選擇。

下午購買奶昔的典型用戶是帶著孩子的爸爸。一般爸爸都很忙,當和孩子出來的“放風”的時候,就會盡量表現(xiàn)的好一點。當孩子提出一些無關痛癢的需求的時候,爸爸都會答應以表達自己的愛。

所以,當孩子問道:“爸爸,我還想要一杯奶昔,可以嗎?”的時候。爸爸都會拍拍孩子的頭,說:“當然可以,你可以再要一杯奶昔。”

但是,問題是孩子要吸完一杯奶昔要花很久的時間,而爸爸在等待的過程中可能就會很不耐煩。

所以,同樣是奶昔產品,不同的用戶卻用來做不同的事情。這家公司剛開始的做法,設計一套問卷問用戶需要什么樣的奶昔,如果按照這一結論就會做出“放之四海而皆不準”的產品。

清楚奶昔被用來干什么以后,接下來的改進就很簡單了。

針對早上的奶昔:奶昔應該更厚一點,更稠一點;或許可以加一點水果塊,不用太大,也不用太多,就是制造點驚喜;可以在提前給用戶打包好,并且提供無人售賣刷卡機,讓用戶減少排隊時間。

針對下午的奶昔:應該做得更小一點,更稀一點,吸管可以稍微大一點,讓孩子快點吸完。

在這家公司第一次改進的時候,我們很容易看到自己的影子。

在進行用戶調研的時候,我們也像這家公司一樣,把自己的目標用戶按照一定的統(tǒng)計規(guī)則抽樣進行調研,詢問的問題本質上和這家公司問自己顧客的一模一樣。

在我的理解中,思考用戶雇傭你的產品來干什么。其實,

一是要從產品的視角轉換為服務的視角;二是要結合產品為用戶提供服務的場景來思考。脫離了實際的場景,就會做出“放之四海而皆不準”的產品出來。

找到用戶最需要的東西,找準產品或服務的定位

每個成功的產品或服務,不論是明確的還是暗含的,都是為完成某一項工作而服務的。

設法解決用戶的某個問題,幫助他們完成這項工作一種購買行為背后的因果關系機制在起作用,因此要了解消費者背后真正的動機。

這其實就是要找準產品或服務在用戶心中的定位,產品或服務一定要和用戶心智中某項需要完成的工作結合起來。

  • 用戶需要完成對愛情的承諾,完成結婚的任務,于是出現(xiàn)了鉆石;
  • 用戶需要完成人際交往的任務,不知道送什么禮物,于是出現(xiàn)了腦白金;
  • 用戶需要更快更舒適的到達目的地,于是出現(xiàn)了汽車、高鐵和飛機。

世界上沒有真正意義的垃圾,只有放錯地方的資源。

這句話不僅僅是雞湯,對產品或服務同樣適用。

在書中有一個V8蔬菜汁的案例。

V8是一種由8種蔬菜制成的飲料,公司把它定位為提神飲品,同樣的產品在市場上有很多,例如紅牛,蘋果汁。V8蔬菜汁只是給用戶多了一個選擇,所以只有很少用戶喜歡。

當公司的高層了解到克里斯坦森教授“用戶雇傭你的產品來做什么”理論的時候。他們意識到自己的產品來可以被用戶雇來做這樣的一件事:“提高蔬菜營養(yǎng)品。”這一方面,V8蔬菜汁是最有優(yōu)勢的。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被告知要多吃蔬菜,但是要雇傭蔬菜來完成這一工作的話,我們要經過買菜——洗菜——烹飪的復雜過程。

而對于繁忙的“社畜”一族來說,這并不是一個最優(yōu)選擇。而相比蔬菜,V8就能更好地幫助用戶完成“補充蔬菜營養(yǎng)”這一工作。

于是,公司對V8蔬菜汁重新進行了定位,廣告宣傳修改為如何為用戶提供日常所需要的營養(yǎng)。這個方法很奏效,年收入翻了四倍。

找到用戶最需要的東西,把自己的產品或服務與用戶需要完成的某項工作結合起來,特別是與那些高頻剛需的工作結合,就能獲得更大的成功。

 

本文由 @Jarvan 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xié)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很好的文章,學習啦

    來自江蘇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