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籌正在顛覆傳統(tǒng)銀行 – LinkedIn創(chuàng)始人Reid Hoffman眼中的“世界的銀行”

0 評論 5421 瀏覽 4 收藏 14 分鐘

 

本文作者為Julie Hanna 和Reid Hoffman,原載于Reid Hoffman 的個人博客。Julie Hanna 是非營利眾籌平臺Kiva.org 的董事長,作為LinkedIn 創(chuàng)始人、風投Greylock 合伙人的Hoffman 也是Kiva.org的董事會成員。

在舊金山,Teresa Goines 正為打破貧窮與犯罪那根深蒂固的(惡性)循環(huán)一點點努力——她創(chuàng)立的餐館Old Skool Caf 為那些曾做過混混的 “高?!?年輕人提供工作。當銀行拒絕她的申貸后,41個她素昧謀面的人將信任和金錢寄予Teresa——要知道,Teresa 上一份工作是青少年感化官,在餐飲業(yè)完全是門外漢,更何況在舊金山,絕大多數新營業(yè)的餐館都關門大吉了——這些人為Teresa 眾籌了5000美元貸款。而他們也沒有看走眼,Teresa 還清了所有貸款。每年有25名遭遇困境(大部分吃了官司)的年輕人,通過Old Skool Caf 重回正軌。如今,Teresa 有了一個更宏大的抱負:讓Old Skool Caf 在全美遍地開花,重振當地社區(qū)。

作為高科技行業(yè)的投資者,我們倆都尤其欣賞那些影響深遠,成長迅速,在全球吸引龐大用戶群的公司。這一類公司的規(guī)模能飛速擴大,創(chuàng)造數以千計的工作機會,提升美國的出口經濟(要知道,美國在全球經濟產出中的份額正在減少)。但我們也意識到:絕大多數公司的規(guī)模都不大——事實上在全美有近2700萬家企業(yè),其中2100萬家都只有老板一個雇員。而剩下的590萬家中有460萬家,其雇員數不超過9人。

小企業(yè)對于美國經濟不可或缺,但同時,當像Teresa 這樣的小企業(yè)家試圖創(chuàng)立新業(yè)務,創(chuàng)造更多就業(yè)機會時,銀行卻緊關大門。Biz2Credit 是一家為小企業(yè)提供在線融資服務的公司,根據它的資料:每10筆申貸,大銀行會否掉8筆,小銀行則是5筆 。還有人指出,自08年金融海嘯以來,對小企業(yè)的投資竟然減少了44%。你知道這有多可怕么?支持我們的經濟和社區(qū)發(fā)展的資金少了數百億美元呀。與此同時,2100萬的人處于半失業(yè)或失業(yè)中。全球總體情況就更不妙了:全人類中有半數日均生活購買力在2美元以下。

沒錯,人才隨處可見,但機會不是——即便是在那些機會比較充足的地方。眼光放長遠,對我們的最大威脅不是金融危機,也不是華爾街那幾家 “too big too fail” 的銀行的健康,而是全球機會危機——無論在發(fā)展中國家還是發(fā)達國家,正有著幾十億人缺乏工作機會、資金。

這正是我們加入Kiva 董事會的原因。Kiva 是一個先驅性的眾籌平臺,通過它,公民放貸者(Citizen Lender)能為全球各地的小微創(chuàng)業(yè)者提供小額投資。在包括美國在內的全球76個國家中,有近130萬名像Teresa 那樣的申貸人,他們通過Kiva 獲得的貸款總額超過了5億美元——其中99%的貸款已經完全償還——這簡直就是對傳統(tǒng)銀行那套信用、信任說辭的掌摑。

如今已經出現不少類似平臺——整個眾籌領域都在呈現出爆炸式發(fā)展——它們?yōu)橛杏噱X的人和尋找資金的創(chuàng)業(yè)者服務,處理的資金已經高達數十億美元。以IndieGogo、Kickstarter,還有 Lending Club 為首的700多個眾籌平臺正在推進資金獲取方式的民主化,支持著企業(yè)家和創(chuàng)新,并以前所未有的規(guī)模和影響力深遠地改變著慈善的面貌。

公民放貸者正在推進資金獲取方式的民主化

促進普遍繁榮的最優(yōu)法門之一正是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通過眾籌資金來解放創(chuàng)業(yè)者的創(chuàng)新力,倚賴的是群體智慧——這比傳統(tǒng)銀行的信貸法則不知道要高幾個水平。

姑且把這叫做“世界的銀行” (“world s bank”)吧——這套系統(tǒng)建于民、用于民,完全去中心化、高度可擴張、以極度公平的方式為全美同胞以及全球各地的人提供信貸資金。

世界銀行(World Bank)的工作是為機構籌資,而 “世界的銀行” 為所有有需要的人籌資。數十年來,世界銀行刺激發(fā)展中國家經濟增長的機制始終是自上而下的。與之相比,“世界的銀行” 采用靈活、自下而上的模式,更接地氣,更貼近全球各地小微創(chuàng)業(yè)者和他們所在的社區(qū)。

放貸者們的動機多種多樣,有的人有利他的心腸,有的人就是熱愛新鮮創(chuàng)意,還有的人看重財務回報。Kickstarter 和IndieGogo 上的資助人通常會得到某種獎勵。而在Kiva,小微創(chuàng)業(yè)者會償還債務,但注意,這不像Lending Club 等平臺上還要支付利息。

正如公民記者(Citizen Journalist)撼動了舊媒體(Old Media),公民放貸人也很可能會顛覆舊銀行。拿數字說話,Lending Club 僅在美國就發(fā)放了40億美元的個人貸款;Kickstarter 在短短五年內為6萬多個項目眾籌了超過10億美元——其中60多個項目募得至少100萬美元,還有一個項目甚至募得超過1000萬。目前,Kiva 上有超過100萬名放貸人,他們來自198個國家。而在政府方面,美國修改了聯(lián)邦法律:開放股權眾籌市場,從而人們能夠通過像AngelList、CrowdFunder 這樣的平臺為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創(chuàng)業(yè)者們提供更大的支持。

但話說回來,人們還是很容易低估眾籌的影響力,他們可能會把這些目標驅動的平臺簡單看作是一種不怎么高深的途徑——通過這種途徑,樂善好施的人能便捷地支持自己喜好的項目。但人們不認為眾籌會推進結構性的巨大變化,讓所有人的生活,而不僅僅是少數人,都更加富足。我們的信念與這些人恰恰相反。

眾籌平臺,令人驚訝

眾籌可以輕松觸及到傳統(tǒng)銀行無法觸及的地方。舉例子,Erastus Kimani 現年73,曾是名教師,他居住在肯尼亞的偏遠地區(qū),在那沒有自來水,更別說銀行了。但Erastus 吸引了全球各地的放貸人——后者眾籌了1700美元,支持他把陶爐內膽的產量擴大了三倍。Erastus 只靠著一部手機就申請、接收、償清了這筆貸款,完全不需要銀行職員、ATM極,甚至電腦的參與。

更廣義地說, 眾籌是民主價值和理想的精純、務實的展現。它意識到 “個人對個人” (person-to-person)的連接是為互聯(lián)網供給動力的基石燃料。就像舊媒體巨獸難以與越來越多由大眾群體生成的內容競爭,傳統(tǒng)金融機構也無法像眾籌平臺那樣規(guī)?;?。想想吧,傳統(tǒng)銀行得投下多高的成本才能聘請足夠多的雇員,來跟數百萬公民放貸人組成的網絡智慧相對抗啊。

技術一直對資金進行虛擬化,實體銀行已經變得像傳統(tǒng)實體書店那樣冗余。那些為了營造可信度和可靠性而建造的華美建筑只會令貸款成本更高昂。與此同時,“世界的銀行” 的放貸基建則越來越多地由像Erastus Kimani 案例中 “一人一手機” 這樣的元素構成。Erastus 還清貸款后,他自己的可靠度也增加了,獲得了受托人的資質,能夠為家鄉(xiāng)的其他小微創(chuàng)業(yè)者們擔保。

信任之網

還記得電影《美好人生》 中的George Bailey 么?那個小城鎮(zhèn)的銀行家。他幫助本地創(chuàng)業(yè)者自力更生,保持靈活。還有,Bank of America 創(chuàng)始人A.P. Giannini 的故事呢?1906年時,舊金山遭遇地震,陷入火海,他和受災家庭以及企業(yè)主建立君子協(xié)議,為后者提供貸款。

眾籌則能令George Bailey 和A.P. Giannini 的事業(yè)倍增。沒錯,它采用的是21世紀初的技術,但它還能讓人們回歸到20世紀初社會對忠誠、互惠、社區(qū)的理想。這一切的成果就是極其高效、基于信譽的信任之網。它崇尚使用 “個人對個人” 借款行為作依據的貸款模式,而不是舊機構基于信用評分的那套。它創(chuàng)造的連接和故事,是傳統(tǒng)金融中介無法企及的。34個素昧平生的人對Erastus Kimani 寄予了信任,而后者借的兩筆錢也都悉數還清——意料之中,不是么?

華爾街自始至終都專注于打造越來越奇異、抽象、也更有毒性的投機工具上,這些玩意罕有社會效益。我們的金融機構與有形商品和服務的生產關聯(lián)越來越稀薄。相反,眾籌再度賦予我們的經濟人性化。它令借貸雙方的體驗都更舒暢,為商貿賦予了更充實的意義,同時還極大地創(chuàng)造了有形的社經價值。

指數級效應:慈善的新面貌

很多用以解決貧困的傳統(tǒng)嘗試都導致了受助方依賴救助,情況卻更加惡化的循環(huán),而眾籌平臺將機會與創(chuàng)新、責任,以及自力更生相連接。它創(chuàng)建了一個生態(tài)系統(tǒng):在這里,債務用來創(chuàng)業(yè),而不是傳統(tǒng)信用卡那樣單純用于消費,它為人們創(chuàng)造價值而不是變成一樣枷鎖和負擔。

舉個例子,Kiva 上的放貸人收回先前貸出的資金后,會再次投資。長此以往, 25美元能做到 250美元做到的事,10萬美元能做到100萬美元能做到的事,100萬美元呢?就相當于1000萬美元了。慈善獲得了指數級效應。

Google 和越來越多的公司,以及越來越多結果導向的慈善家,都已經開始創(chuàng)立數百萬美元級的常年貸款資金,這些資金便有著杠桿的力量。想想吧,如果小企業(yè)協(xié)會(Small Business Association)、財富500強、世界銀行,甚至華爾街都競相效仿,通過“世界的銀行”這種方式直接支持那30億像 Erastus Kimani 和Teresa Goines 這樣被傳統(tǒng)銀行輕視的小微創(chuàng)業(yè)者,那會產生多么大的影響?而這也正會極大加速全球危機的終結。

每一次發(fā)生技術革命,都會有先行者(early adopter)和落后者(laggard)。前者給予了“全球的銀行” 以動力,促進了資金獲取途徑的民主化——這些人已然意識到:只有認識小微創(chuàng)業(yè)者和小企業(yè)在建立健康、靈活的經濟體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我們才會真正走向繁榮;他們還意識到:眾籌是由個人開始,但它的良好效應會迅猛擴張——首先,它會改善借款人的生活;接著,它會改善一個家庭的生活;然后,它會改善一個社區(qū)的生活;最后,它會改善所有國家的命運。

原文地址:http://www.iheima.com/thread-6979-1-1.html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fā)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