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死管理者的最快方式:死磕自己,放縱他人

0 評論 851 瀏覽 4 收藏 24 分鐘

管理者在職業(yè)發(fā)展中常面臨身份轉(zhuǎn)變的挑戰(zhàn),如何從個人貢獻者成長為團隊的引領(lǐng)者,是每位管理者必須逾越的難關(guān)。本文深入探討了管理者在身份躍升過程中的自我認知、溝通技巧以及全局效率的提升,指出了管理者在心理上從"小我"到"大我"的必要轉(zhuǎn)變,并提供了實現(xiàn)有效溝通和團隊管理的具體策略。

作為管理者,總會面臨這樣的疑惑:總覺得自己親自動手比指揮別人去做效率更高,可控性更強。擔(dān)心自己的決策被質(zhì)疑,或者下屬的能力與影響力超越自己。有些員工的責(zé)任心和表現(xiàn)不盡如人意,卻又不得不依賴他們。

之所以有這些疑惑,本質(zhì)是因為你還沒有做好身份的轉(zhuǎn)變,心智還停留在自我世界。

而從個人貢獻者到團隊管理者,是職業(yè)生涯中的關(guān)鍵一躍。只有躍升過去,從自己拿結(jié)果到靠團隊拿結(jié)果,你才能在管理時游刃有余。

一、自我躍升:從小我滿足,到大我成就

你和老板討論一個問題。本來聊得好好的,但當(dāng)你提出了一個不同的觀點,老板突然間臉色變得難看。

他本來是非常友善的人,有時會跟下屬開點小玩笑,這時卻想盡一切辦法壓制你,說你不知道全局,然后想方設(shè)法來證明自己是對的。

你覺得很奇怪,老板怎么變得這么固執(zhí),是你的觀點錯得離譜嗎?不是,你的觀點可能是有道理的,他甚至可能是同意的。

但他不會表現(xiàn)出自己是同意的,因為他沒有辦法在下屬面前,承認自己是錯的。

我把這叫:瞬間頑固癥。證明他是對的這件事,比這件事本身是對還是錯更重要。

有的時候我們不是為了贏,而是為了贏得辯論。為什么會這樣?因為他心中的ego(也就是自我),邊界太小,卻太強大了。其實這個問題你身上也有。

1.理解自我邊界

什么是自我?

傅盛對自我有過一個定義:ego是非常感情化的東西,它會給你建立一種心理防御機制。

因為你不喜歡犯錯誤的感覺,你的本能就是總想強行辯駁,別人一批評你,你就怒了;因為你害怕面對復(fù)雜的東西,你就總是希望把問題簡單化。

你的出發(fā)點不是為了面對現(xiàn)實,而是充滿了“我我我我”——這就是ego的障礙。

孩子一開始沒有自我的概念,他以為自己與世界是共生的,媽媽也是自己的一部分,因此媽媽一離開就覺得難受想哭。

照鏡子后,初步有了自我的概念。長大后,獨立了,自我就很明確。我的,你的,分得很清楚??墒亲隽烁改钢?,自我的范圍就會擴大,孩子變成自我的延伸。

你的同事做得比你好,你會有點嫉妒,因為同事在你的自我邊界之外。

但是你孩子做得比你好,你會嫉妒嗎?你不會。你甚至?xí)驗楹⒆颖茸约鹤龅煤茫痈吲d,因為孩子進入了自我的邊界,他做得好,就是你的更大的自我做得好。

一個人的成長,就是從沒有自我邊界,到形成自我邊界,再到延展自我邊界的過程。自我的邊界越大的人,越能做大事。

一個人剛進入職場的時候,還很年輕,也沒接受過訓(xùn)練,他的自我邊界會很小,局限在狹小的個人范圍之內(nèi)。

自我邊界很小卻很強大,為什么?因為自我一旦認知不協(xié)調(diào),人就會有心理的創(chuàng)傷,所以他必須有很強大的自我,來保護自己不受傷。當(dāng)你是員工的時候,有自我是OK的。

但是從員工到經(jīng)理的時候,就有問題了,你會不斷面臨關(guān)于自我的挑戰(zhàn),會產(chǎn)生三個重要的害怕:

  • 怕自己被證明是錯的;
  • 怕下屬的領(lǐng)導(dǎo)力超過自己;
  • 怕下屬的影響力超過自己。

為什么會這么害怕?你心中的自我,需要安全感、歸屬感、成就感和自我實現(xiàn)感。

下屬一旦證明你是錯的,證明他超過了你,證明他影響力大于你,你自我的這些需求都會被損害。

所以,一旦從員工成為經(jīng)理,如果你的自我還局限在自己一個人的范圍內(nèi),我們稱之為“小我”,你就很難面對跟員工的關(guān)系。

這個時候,你必須作出一次重大的躍升,否則,就很難帶兵。你要把自我的邊界擴大,包含進整個團隊。這是一次非常難,但是極端重要的躍升。

2.延展自我邊界

關(guān)于這個躍升,給大家講一個我寫《商業(yè)洞察力 30 講》的故事。

當(dāng)時我已經(jīng)完成了兩季《劉潤·5分鐘商學(xué)院》共600 多講的內(nèi)容。從篇數(shù)上來看,20 倍于《商業(yè)洞察力》,應(yīng)該說是經(jīng)驗豐富的寫作者了。

而且,我對自己的文字,要求非常高。我在案例、起承轉(zhuǎn)合、情緒、長短句搭配、標點符號、分段、層層推進、甚至用“推”還是用“敲”上都花了大心思。

所以,我寫東西非常慢。寫完之后再刪,刪完之后再改。4000 多字的初稿,精磨成 2000 多字的文章,交給編輯。

然后,得到編輯團隊給了我反饋:“這篇文章太棒了,非常完美,但如果一定要我雞蛋挑骨頭的話,如下99點,請修改。”

如果是 30 歲之前,我立馬就怒了:你看懂我埋設(shè)的伏筆了嗎?你知道我這么措辭的情緒拿捏了嗎?你知道我在 5 條邏輯線中間取舍后選擇這條的 30 個原因嗎?30 歲之前的我,會回復(fù)說:“請不要動我的文字?!?/p>

可是,我這么回復(fù),真的是因為覺得這樣的表達是完美的嗎?其實不是。至少不全是。我?guī)е榫w這么說,現(xiàn)在想來,那是因為心中的“Ego”(自我)。

我不接受別人說我錯了。我更不會接受自己認為自己錯了。我更更不接受花了那么多時間寫的東西,還是被認為是錯的。這是懷疑我的智商,懷疑我的能力。你是誰?你憑什么?

但是,現(xiàn)在,我真的,完完全全沒有這個情緒。我似乎可以飄在空中,看著一個叫做“劉潤”的人在讀編輯的建議??罩械奈彝耆珱]有情緒。

劉潤在我心中是“他”,而不是“我”。我心平氣和地理解編輯的建議,推測提建議時他的思考路徑,他們在會議室里討論時熱火朝天的場景,甚至?xí)滩蛔⌒Τ鰜怼?/p>

然后,作為旁觀者,我告訴“劉潤”:這些建議中,有些是非常有道理的,可以立刻改;有些只是編輯的個人習(xí)慣,不改可以,改了也可以。

劉潤問:那改不改?我會微笑著告訴“劉潤”:改吧,改吧。就算改不改都可以,只是習(xí)慣問題,但是你改了,就能激勵編輯,讓他覺得自己的建議有價值、被接納了。

雖然你花了更多的時間,但是你會收到更多的好建議,把課程變得更好。

從2018年 10 月份開始,到2019年 5 月,非常勤奮的我,利用一切不出差的時間死磕自己,花了七八個月,把30 節(jié)課程寫了5遍。比 5 商半年 150 節(jié)課花的時間都長。

最后我翻看“劉潤”他的文字,第 5 版比第 1 版,確實有天壤之別。你看,這時候,我不是“我”,我是“他”。

我的小伙伴們幫我整理公眾號文章時,我也有這樣的感受。小伙伴們整理的文字,最后可能要被修改才能發(fā)布。

有的小伙伴立刻就不干了,情緒很大;有的小伙伴冷靜地闡述為什么不能改,然后靜靜地改回去。這些“不愿改”背后,當(dāng)然有自己的道理,但其實很多僅僅是因為“Ego”的情緒:改我的文字,觸犯到我心中那個“自我”了。

分享這些感悟給你。這種“不住在自己心里”,我不是“我”我是“他”,心中沒有自己、只有目標的狀態(tài),是很難修煉的。

這是為什么古人說“ 60而耳順”。為什么到60歲才能耳順,不跳起來?因為你需要先花 20年建立“自我”,再花 40年戰(zhàn)勝“自我”。

祝愿大家都能早日戰(zhàn)勝自我,“旁觀自己”,不用等到 60歲才耳順。

3.提升全局效率

那怎么擴大自我的邊界,完成這個最難的躍升呢?經(jīng)理人要懂得關(guān)注全局效率,全局效率就是把眼睛放在更大的格局上面。

第一步,從個人級別的自我,走向父母級別的自我。

你把那些員工當(dāng)成你的孩子,你會看著他們的成長,希望他們超過自己。父母的成就感來自于孩子成就的大小,所以經(jīng)理要用父母的心態(tài)來訓(xùn)練自己。

第二步,從父母級別的自我,走向君王級別的自我。

君王心態(tài)是民富所以國強,安邦才能富國。有一天你從一個職業(yè)經(jīng)理人、一個團隊管理者變成一個真正的企業(yè)家的時候,就需要一種君王心態(tài)。

父母心態(tài)和君王心態(tài)是什么?是整個團隊所有人都做得特別優(yōu)秀的時候,我是在所有人背后的那個人。

我們以前說“家國天下”,從個人走向父母,就變成齊家的胸懷;從父母走向君王,就變成治國平天下的胸懷。

我們說一個人的格局、胸懷、氣度,指的就是這個人的自我擴進了多少東西,如果擴進了整個國家,整個地球,甚至整個宇宙,他的格局就完全不一樣。

經(jīng)理人要靠團隊的成功才能成功,這時至少要走出第一步,把自我的邊界往外擴一層,把下屬全都劃進來。

他們的成功,就是你的成功;他們的快樂,就是你的快樂。這時你才是真正能成大事的人,你才為未來成長為CEO做了更好的準備。

自我是非常感情化的東西,它會給你建立一種心理防御機制。

很多員工升級為經(jīng)理,遇到的一個重要問題是,他們心中的自我是“小我”,就像一顆松子,外殼很硬但是很小,只容得下自己。

成為經(jīng)理之后,你必須成為更大的容器,能包容所有的下屬,否則你無法關(guān)注全局效率。

怎么提高?找兩個榜樣,父母和君王。經(jīng)理要向他們學(xué)習(xí),從追求小我的滿足,變成追求大我——團隊和企業(yè)的成就。

二、溝通躍升:從用自己的手,到用別人的腦

當(dāng)我們擴大自我邊界后,還需要與團隊成員一起拿結(jié)果。

但是,當(dāng)我們與員工溝通任務(wù)時,往往會出現(xiàn)這樣的場景:

管理者問:

-聽到了嗎?

-聽到了。

過了幾天管理者問:

-做了嗎?

-沒做。

-那你趕緊做??!

-我不知道怎么做。

-那你怎么不問的?

員工問了幾句就開始做。做完了之后,管理者發(fā)現(xiàn)員工做的不是自己想象中的樣子。就問道:

-你當(dāng)時聽明白了嗎?

-聽明白了。

-那你說說看聽明白什么了?

結(jié)果小張發(fā)現(xiàn)他并不太理解自己的意圖。

這時,管理者就會有種一拳打在棉花上的強大無力感,員工并不按照他的意圖做事,任務(wù)時間到了卻沒有他想要的結(jié)果。

就像莫文蔚的歌:你講也講不聽,聽又聽不懂,懂也不會做,你做又做不好。

他覺得自己對整個團隊是失控的,隨之而來的焦慮感讓他抓狂,他強烈地渴望把控制權(quán)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上。

升任經(jīng)理之后,溝通之所以重要,是因為我們正在從“無損溝通”,走向“有損溝通”。

過去你自己能完成的任務(wù),現(xiàn)在要讓員工來完成,溝通機制發(fā)生了變化,這是一次重大的躍升。

1.從“無損溝通”到“有損溝通”

要理解什么是“有損溝通”,我們首先要理解什么叫“無損溝通”。

在我們還是員工的時候,我們是自己跟自己溝通,自己的大腦和自己的雙手的溝通,心到、眼到、手到,一氣呵成,想到就能做到。這叫“無損溝通”,為什么?

請你想象一個場景:你自己去拿一杯咖啡是怎么回事?

你產(chǎn)生一個念頭,我要喝咖啡,然后用手拿起一個咖啡杯,把杯子放到嘴邊,隨后喝上一口,整個過程如同行云流水,簡單自然。

如果認真分解,你會發(fā)現(xiàn)這里邊有大量的溝通。核心的溝通步驟有兩個,想法和行為。

一是你的腦想讓你的手去拿咖啡,你的想法是無損的信息傳遞,完整度是百分之百;二是你的手接收到信息后,馬上付諸行動,大腦如果想喝溫的,它會等咖啡涼一涼再送到嘴邊,手對大腦指令的接受度是百分之百。

你既是決策者,也是執(zhí)行者,因此想法傳遞有著百分百的完整度,行為是百分百的接受度。

這個溝通效率是極高的,只不過你以前沒有意識到。

但現(xiàn)在情況不同了,成為團隊管理者之后,你是決策者,員工是執(zhí)行者,決策和執(zhí)行分離,就出問題了。

我們要知道,從自己的大腦指揮自己的雙手,變成自己的大腦指揮別人的雙手,溝通過程中多了兩個中介。

第一個中介是你的嘴,大腦里的信息要通過你的嘴傳遞出去。第二個中介是員工的大腦,它要接受信息,再把信息傳遞給雙手。

兩個中介造成了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你的嘴傳遞信息的時候,造成了信息的損耗,完整度不是百分之百。

第二個問題是,員工的腦接收信息之后,是否真正認同你的指令,現(xiàn)實中往往會有接受度的損耗,也不是百分之百。

管理者的嘴和員工的腦,這兩個溝通中介造成了巨大的損耗,這是團隊管理者出現(xiàn)溝通困境的根本原因。

管理者的嘴和員工的腦,這兩個溝通中介造成了巨大的損耗,這是團隊管理者出現(xiàn)溝通困境的根本原因。

所以,從員工到經(jīng)理,第二個躍升就是:從“無損溝通”的無需技巧,變?yōu)椤坝袚p溝通”的高超技巧。

那怎么做呢?

2.高手的四個溝通話術(shù)

第一,不要說“這不行”,而是說“如果…就…”。

我以前有個老板,他是微軟大中華區(qū)的副總裁,也是兩位合伙人之一,是可以分大中華區(qū)的利潤的。

我特別尊敬他,他也很欣賞我,所以我們經(jīng)常一起聊天。有一次他跟我講了“如果…就…”這個話術(shù)。

他說他以前的老板,是惠普全球的CEO,還競選過美國總統(tǒng)。他每次跟老板談事的時候,老板從來不說,你這不對。老板會說,哎呀,太好了,“如果”你能再加上這個東西,這事兒“就”更有機會實現(xiàn)了。

他的老板不否定別人,而是站在建設(shè)的角度跟人溝通,你缺塊磚我給你加塊磚,缺根木頭就給你加根木頭?!叭绻汀?,”如果“的后面,就是他加上去的東西。

第二,不要說“but”(但是),要說“yes……and……”(是的……同時……)。

不要說“但是”,而是說“你是對的,同時再怎么樣會更好”。和“如果…就…”一樣,你從來不否定員工,同時增加更好的建議。

有一次,我們幾個領(lǐng)教工坊的領(lǐng)教,去參加世界頂級CEO教練戈德史密斯(Goldsmith)的工作坊,學(xué)到了這個話術(shù)。

他說,今天我們放一個盒子在前面,任何人都不準說一個字“but”,一旦說“but”,就要往盒子里放十美元。

在隨后的溝通過程中,我們經(jīng)常會說“你的觀點我很同意,但是……”一聽到這句話,戈德史密斯就請他給十美元。大家后來非常注意,但還是時不時會說出“但是”,不斷掏出十美元。

這讓大家非常地震驚,自己是很注意溝通的人,還是有無數(shù)的“但是”。

戈德史密斯說,為什么不能說“但是”?你一說“但是”,就和對方站在了對立面。你和對方站在同一面的時候,更加有助于達成共識和溝通。

所以,在語言里盡量減少“但是”和“不過”,而是說“同時”、“以及”。

比如對方的觀點你并不同意,你有自己的觀點,你可以說,“是的,你是這么認為的,同時我的看法是這樣的“。你沒有說說“but”,你說的是 “yes……and……”

第三,“你是不是這么覺得的?”

這個話術(shù)是羅振宇老師教我的。羅振宇曾在央視工作,經(jīng)常要采訪很多人,被采訪的人,大多沒有經(jīng)過表達的訓(xùn)練,往往一口氣說很多。

羅振宇不能說人家啰嗦,他會在聽完之后說,我?guī)湍憧偨Y(jié)一下,你是不是這么覺得的?然后他說出第一點,第二點,第三點。

他的總結(jié)通常會更加清晰,對方聽完確實是自己的意思,說,對對對,我就這么覺得的。那太好了,我就按照這三點來整理文字了。

“你是不是這么覺得的?”這個時候,這個人就會把這些你整理過內(nèi)容當(dāng)成自己的觀點,接受度得到極大提升。

第四,“我知道你是出于善意?!?/p>

這個話術(shù)是我自己總結(jié)的方法。你跟下屬在溝通的時候,有時他是抵觸的,有時他就是想讓你難堪,有時他就是要證明自己能力強,跟你觀點不一樣。

這時你千萬不要跟他當(dāng)面對質(zhì),說我對你這么好,你為什么要傷害我?這樣你們會吵起來。這么做,可能當(dāng)下能制止他對你的不利和傷害,但你也多了一個敵人。

因為沒有人會認為自己是那個“壞人”,就算他做了壞事,也一定為自己找好了理由。你戳穿他,他也一定本能地從內(nèi)心認知協(xié)調(diào)出發(fā),維護自己的動機,他就會開始記仇。

因此不能攻擊對方的“動機”,我們可以這么溝通:

我注意到你最近做了件什么事(描述行為),我知道你是出于善意(肯定動機),我看出來了,你還瞞著我,我非常感激,謝謝。雖然這份好意,沒有真的起作用,甚至對我有些不好的影響,但是我還是很感激(表達善意)。如果你能那么做,就更好了(給出建議)。

你一直堅持說,對方也會以為:自己做這件事,就是出于善意,自己是好人(這很重要)。他的認知已經(jīng)改過來了,然后,同樣出于認知協(xié)調(diào)的原因,他會修改自己的行為,讓自己做的事情符合善意這個動機。

三、結(jié)語

無論是從員工到管理者,還是從管理者到CEO,任何身份的轉(zhuǎn)變,必然要經(jīng)歷一次關(guān)鍵躍升。

唯有通過全方位地躍升,才能真正脫胎換骨,從容不迫。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chǎn)品經(jīng)理作者【筆記俠】,微信公眾號:【筆記俠】,原創(chuàng)/授權(quán) 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chǎn)品經(jīng)理,未經(jīng)許可,禁止轉(zhuǎn)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xié)議。

更多精彩內(nèi)容,請關(guān)注人人都是產(chǎn)品經(jīng)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fā)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