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出一個好問題?
有效的提問是一種藝術,它要求我們具備敏銳的觀察力、深厚的行業(yè)知識和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通過精心設計的問題,我們可以揭示出隱藏在表面之下的寶貴信息,從而為企業(yè)和個人帶來深遠的影響。
關于“如何提問”的技巧,想必你看到過很多。
比如:
遵循金字塔思維、用為什么、如果…就…、或者假設…?等等連貫性追問法。方法并沒錯,但在具體場合下,可能不太適合。
作為一名商業(yè)記錄者,我?guī)缀趺恐芏紩姼鞣N各樣的人,他們對問題敏感性不同。
有的更喜歡作為一個旁觀者,悄無聲息地把關鍵信息輸送到我手中;有說正式點兒,你要問哪些問題?而有時對方只有一杯咖啡的時間,不喜歡拘束,我就得把想要的信息拿到。
顯而易見,提問在具體場景下,不是一套標準化的動作,尤其第一次見到某個人,彼此并不熟悉,更需要一些基礎功底。
早期,點評、觀點類的內容成為大家自媒體的首選,這不僅能吸引讀者注意,也讓廣告主愿意付費。
隨著時間推移,觀點越來越多,各行各業(yè)開始去鬼魅,所有公司進而轉向更深入的業(yè)務探討,作為品牌的合作伙伴們也是如此,更希望通過一篇文章了解到對方需要什么群體、商業(yè)模式什么樣等等。
所以,如果能提供行業(yè)全局視圖,或某一點做深度分析,反而會令三方(自己、品牌、讀者)受益。
01
為什么要提問呢?
答案有很多。我只說三點:
- 提問可以超越專家。以前工作時,有什么問題不懂,喜歡找專家問。后來寫作五年后,我發(fā)現(xiàn)不要完全依賴專家,因為專家是某個時間段內的產物。一個人剛從公司出來時,具備很多一線經驗,快速把經驗整理成理論,就可以成為一名專家;不過,專家過一段時間不更新理論,他的知識會變得過時或有限。即便他繼續(xù)在一線工作、陪客戶、做調研,但專家后期依然會處在“了解”階段,這些了解常常使專家停止深度思考。假設我們不去用提問的方法挑戰(zhàn)現(xiàn)有知識,就只能依賴可能不準確或不全面的信息。
- 專業(yè)知識具備時效性。假設把問題、答案比作市場的股票,當前形勢你已經看到了,問題價值在上升,答案價值在逐漸下降;這表明,不斷變化的商業(yè)世界中,提出正確問題的能力比僅僅擁有答案更為重要。
- 問題是智力的發(fā)動機。你想過一個問題么:人的好奇心從哪來?從小到大,孩子對周圍一切充滿好奇,總喜歡問為什么,這就是好奇心的表現(xiàn),它能驅動我們對世界未知和不確定性更深一步了解。
周末逛商場,累了去吃麥當勞,看到一個孩子不停地他媽媽問題,他說:媽媽,這個M是什么意思?杯子和那個大小為什么不一樣?
但他媽媽卻打斷他說:“你閉嘴,吃你的炸薯條”。我覺得又搞笑、又耳刺。如果你嘗試回答,就會被一連串的“為什么”問題困住。
因此,問題是智力的發(fā)動機,好像一個挖掘事實、現(xiàn)象的工具,如同一個手電筒,能夠引導我們探索未知,試圖直面具體問題時,答案才會浮現(xiàn)。
這就是為什么要不斷提問的原因。
那么,在自己領域,提問有哪些原則呢?
首先,必須得用行內話。有句話叫,行家伸伸手,就知有沒有。你能不能問到點兒上,對方一聽就知道很重要。之前有人說,提問要問對方創(chuàng)業(yè)歷程、企業(yè)情況、品牌情況、創(chuàng)業(yè)故事、發(fā)展遠景、競爭對手等問題。
這些早就老套了。不管對方是誰,有些顯而易見的信息,聊天中順便提一下就行,你專門提出來,對方會覺得你不真誠,沒提前準備,或很業(yè)余。
提問問得很外行,很難得到對方的認同,你也沒辦法打開對方內心世界。我的經驗是,最容易找到的共同語言來自對方關注的行業(yè)話題。
不管對方是內向、靦腆、有膽怯心理、不容易開口的采訪對象,還是落落大方、主動的人,這都很容易打開話匣子。
其次,詢問時,兼顧對方,還要兼顧自己和讀者視角。
什么意思呢?
我在和一個業(yè)務負責人聊天之前會思考,讀者角度,他會想知道這個企業(yè)的什么呢?對什么感興趣?
同樣,我也會站在對方角度思考,他要告訴我什么,他想傳達給讀者、目標客戶什么呢?他的一些經驗能讓行業(yè)客戶提高認知,還是讓讀者有些經驗可采納?
只有心中想著讀者、想著客戶,才能過濾掉一大批不重要的人,兼并二者,我發(fā)現(xiàn),對方一般都很高興給我分享他的一些見解。
這是我提問的兩大原則,你可以拿去參考。
但是,你知道,在企業(yè)中,經常有分析人員去一線找業(yè)務經理或負責人去了解情況,詢問次數(shù)多了,對方就會略顯反感,由于還不能拒絕,所以,他們會用一些標準性的答案回答對方。
作為作者,我也有同樣的問題。問的時候,經常只能得到一些皮毛或不完整的信息,其實是因為沒挖掘到背后的信息。
另外,公司自上而下有一些硬性規(guī)定,不允許把經營分析和某些具體問題呈現(xiàn)出來。
所以,指標像黑暗中的火把,能照亮這些秘密,把看不見的東西展示出來。但如果有私心存在,反而不希望你看到,這就讓獲取真實信息變得困難。
那么,怎樣才能拿到真實的信息,發(fā)現(xiàn)真正有價值的信息呢?答案很明確:去了解一個業(yè)務。
02
我有個指標叫做:業(yè)務是否有持續(xù)增長的潛力和價值?
什么意思呢?
企業(yè)本質是利用社會資源,提供性價比高的產品、服務,滿足消費者不斷增長的需求。因此,一個企業(yè)總是圍繞三個目標:提供有差異化的產品,盡可能多地銷售產品,并且要做得高效。
我們要評估一個公司業(yè)務,可以從四個問題入手,這構成了一套評估業(yè)務的通用框架:
- 產品提供了哪些差異化價值?
- 公司是如何向用戶交付價值?
- 影響業(yè)務的關鍵變量是什么?
- 公司組織資源配置啥樣?
這些問題也不復雜,想了解產品差異化價值,首先要知道用戶是誰?產品和服務滿足了用戶什么需求?客戶選擇產品和服務的標準是什么?在這些重要選擇上,企業(yè)提供的產品服務,和同行有什么優(yōu)勢?
舉個例子:
之前我和一個家用呼吸機的市場負責人聊過。我問他,這個產品和競品有什么差異?別看問題簡單,卻能幫助對方快速梳理產品的優(yōu)劣勢和競品的區(qū)別。
同時,還能幫助客戶理清他們的決策人和影響人在哪里。因為有些產品,使用者和購買者是兩個不同的群體。
記得把詢問當聊天,不要像審犯人一樣把問題甩給對方,我問這種問題時,常用反向視角。
比如:
我可能會說:“X總,我是一個商業(yè)記錄者,我對產品的差異化價值了解不多,你能不能幫我解釋一下這款產品?”
這種角度無形中引發(fā)對方思考,幫他們跳出既定框架,看似簡單,其實考驗詢問的能力。當然,差異化價值和錨定的印象是不同的。
比如說,巧克力。
我的角度覺得巧克力太甜了,但有位負責人曾跟我說:“巧克力不是用來吃的,是滿足情感需求的?!?/p>
有些人買巧克力是為了慶祝特別時刻,有些人是為了送禮,還有些人是為了補充營養(yǎng),只有極少數(shù)人單純覺得好吃才買。
你看,不同的需求,使得在選擇品牌、價格、口味時的側重點各不相同。一個業(yè)務決定服務哪個消費群體和場景,就要選擇在哪些維度上突出自己的優(yōu)勢。
這些問題的答案都可以通過差異化價值展開。當問出差異化價值后,不要以為結束了。
對方所回答的所有優(yōu)勢,連在一起,正好構建了公司的業(yè)務價值主張,也就是所謂的產品市場契合度(PMF)。
03
產品市場契合度(PMF)。
簡單講:一個產品打向市場,它能活下去,就意味著它真正解決了部分用戶的問題,而且部分用戶愿意付費。
那么,如何向用戶交付價值?該怎么問呢?
這個問題本質上是在問商業(yè)模式是什么,賺錢的對象是誰。不過,直接這么不太性感,也太直白。所以,我會先了解公司的資源配置。
什么意思呢?評估一個公司的效率時,不僅要看它花了多少錢,還要看它的部門配置是怎樣的。
我一般會從三個方面來問:
- 建立這個生意需要哪些核心能力?這些能力的壁壘在哪里?該怎么建立?這就是所謂的CAPEX(資本支出)。
- 每個產品或客戶的成本和收入是多少?主要成本是什么?成本要從哪里采購?誰在定價?這就是OPEX(運營支出)。
- 產品研發(fā)團隊有多少人,他們具體在做什么?銷售團隊(GTM團隊)是如何組織的?這些部門一年花多少錢?錢主要花在人、設備還是外包上?
了解了一個業(yè)務的產品價值、客戶服務和資源配置后,我們可以形成對業(yè)務的基本認識;這些問題要問到合適的人,才能得到真實答案。像我每次面對的人都不一樣,所以,我會只問對方最擅長的部分。
記住,一定不要問邊緣性問題。比如:
問一個產品對開發(fā)團隊的看法,他可能會說,開發(fā)效率低,總是拖延項目。反過來也是一樣的,因為各部門之間總會有看不上對方的地方。
話說回來,想真正一個業(yè)務的潛力價值,關鍵在于如何看待未來的趨勢;那么,哪些因素可能會極大地影響客戶需求、銷售組織結構、資源效率呢?
關鍵一點是:增長飛輪(Growth Flywheel)。
拋開宏觀因素,任何一個公司,必定會有一個10倍變量在當中,這個10倍變量讓整個環(huán)節(jié)加快,推動公司的快速發(fā)展。
04
怎么問出一個公司的10倍變量在哪里?
一個詞:GTM。
什么是GTM?
就是公司如何把產品賣出去。我主要關注三點:怎么宣傳、怎么賣、和怎么互動。這個方法最簡單直接。
在宣傳上,我會看對方用的是廣告宣傳多,還是靠口碑傳播,或者比較方案多。廣告宣傳比較明顯,通常對方會告訴你一年有多少預算,預算花在哪里,比如:信息流、品牌宣傳、公關、線下活動等等。
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還沒普及之前,品牌信息從一個消費者傳到另一個消費者,需要很長時間來完成反饋閉環(huán),現(xiàn)在普遍沒錢了,就會思考如何讓熟人介紹。
還有一種是用內容、訓練營課程做服務,然后帶動B端產品銷售的,也屬于怎么賣,另外一種,還可以看是直接銷售還是分銷商。
在互動上,這種方式的獲客成本極低,而且能指數(shù)級擴散,增長具有爆發(fā)性。不過,現(xiàn)在這種概率很小了。
客戶生命周期價值,可以根據(jù)單個客戶的交易規(guī)模和使用周期來評估,就像一個軟件,它是年付費,還是會員制,還是訂閱制,這背后直接映射出獲客成本,從低到高,兩個極端。
客戶視角上,也很明顯。
比如,一個軟件,需要多個決策者,決策周期有多長等等,這種情況下,公司的核心管理團隊可能就是最主要的銷售力量。
注意,要了解一個客戶單價付費是多少?客戶的生命周期價值又是多少?獲客成本是多少?對B端來說,具體數(shù)字可能不會告訴你,但大家心中都有一個行業(yè)標準。
基本上能把GTM搞清楚,再加上對PMF的了解,不說能對整個行業(yè)有深入了解,最起碼對公司有個大概認識是沒問題的。
很多人想從行業(yè)視角去分析幾家公司差異,最后發(fā)現(xiàn)陷入了大而全中,完全表達不清晰;在我看來,行業(yè)視角很重要,也不是那么重要;畢竟買單的人第一用戶,能搞清楚客戶選擇,就搞懂了一家公司一半的基因。
這里還有一些提問技巧可以參考。
例如,每次只問一個問題。我見過很多朋友總喜歡像散彈槍一樣拋出問題,他會一次脫口而出三四個連鎖問題,讓人不知道是回答第一個問題,還是最后一個問題。
還有,選擇簡短的問題。問長問題和問多個問題一樣糟糕。長問題會讓人困惑,人們會迷失在冗長的問題中,這使得更難回答出有用的信息。
以上幾點可以作為參考,研究業(yè)務比單純評論更有意思,對了,一定要有隨時錄音、記錄的習慣,不然,很多想法會被丟棄掉。
05
提問,獲得見解的關鍵。
希望你的提問,不僅限于表面框架,還能深入到業(yè)務核心,從根本上找出理想的答案。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作者【王智遠】,微信公眾號:【王智遠】,原創(chuàng)/授權 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Pixabay,基于 CC0 協(xié)議。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fā)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