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增長框架與實戰(zhàn)(10)用增的能力儲備和團隊結構
本篇文章作者在講解用戶增長的能量儲備與團隊結構,逆向拆解目標系統(tǒng)構造,從而清晰理解運作原理。讓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一、用戶增長的能力儲備
1. 逆向拆解目標系統(tǒng)構造
逆向拆解目標系統(tǒng)構造,從而清晰理解運作原理。比如你想做好在facebook上投放,或者你想做好在小紅書抖音上一個賬號的粉絲數(shù)、訂單量。假設自己是這個平臺的產品負責人,能清晰表達系統(tǒng)都有哪些主要模塊,如何從零搭建起來的,模塊之間如何運作的。如果整理好思路,給一個技術團隊講清楚,基本就做到了。
對于付費渠道的增長,還需要理解這個系統(tǒng)的計費邏輯,也就是它如何把資源計價賣給我們的。理解預算和流量是如何分配才是合理的,為了平臺自身的良性發(fā)展,他們會用什么策略。他們的成本是什么,目標是什么,平臺自身增長的抓手是什么。
舉個反例,我在給某個付費渠道團隊講,為什么我們浪費了大量預算,結果混入了大量無效流量。是由于這個campaign設置了轉化事件,計費邏輯我們設置的tROAS,平臺是按照近期歷史統(tǒng)計,找到相似特征的目標受眾,預估CTR,受眾的當前競價,然后從實際的 cost per event,反推出eCPM。所以我告訴他們,平臺本質是按照 cost per event收費的,由于我們發(fā)送給平臺的event有業(yè)務邏輯錯誤,導致了這個結果。但是這個團隊從執(zhí)行者到管理層,給我一致答復是:平臺是按照click來計費,并不是按event。這樣就屬于純按字面意思理解,很難做到增長價值了。
2. 對業(yè)務的深刻理解
比如大促、電商平臺的商家運營,電商平臺的買家運營。簡單的說就是這個業(yè)務的付費方是誰,我們給他提供的價值是什么,他通過我們獲得了什么收益。
舉個反例,我問一個頂級資深運營同學,電商大促的底層邏輯,如果二選一,你會選哪個?
- 優(yōu)化賣方資金、貨物、物流、倉儲等周轉效率,提高資金的年化收益率,從而他們給用戶讓利。三贏。
- 讓用戶集中被廣告觸達,認為這個期間大量產品應該讓利,但實際上卻沖動消費。平臺GMV有明顯提升。
我得到的答復是#2。所以不難解釋KPI為何那樣定了。在我看來,那種KPI與公司業(yè)務的增長,并無正相關性。因為這不符合業(yè)務邏輯,提供的業(yè)務價值相當有限。
再舉個反例,我在立項階段問一個資深業(yè)務同學做的內容項目給用戶提供了什么價值。他回答說,用戶看了我們的內容,就會點擊,我們就獲得了流量。更可怕的是這個同學在晉升答辯時也是這樣敘述的。
做到真正的“點線面“。通過深刻的業(yè)務理解,先抓到一個重點,做出成績。思考相似業(yè)務的共性,合并邏輯,減少重復勞動,甚至抽象成算法邏輯,進一步提高效率。再思考更底層的共性,是否可以延展到更多部門,形成更龐大的體系,擴大影響力。少數(shù)同學可能會為了體系而做體系。把一個不重要的點放大,設計出一套復雜的體系,甚至稱之為“點線面”。我見過太多例子,浪費了極大的資源。
千萬不要鉆牛角尖。比如當我給付費流量團隊講框架的邏輯和數(shù)據(jù)分析的過程,我說需要找到波動性最大的特征維度,暫定用標準方差計算。這個同學居然問我,”標準方差是線性的還是非線性的?”。我說,”隨便你怎么算,合理即可,我只是為了省事,用excel默認公式算的,其實肉眼看就很明顯了”。
二、團隊結構
可能有的部門設計,把流量運營改名為用戶增長,與產品、自有流量等運營團部并行。在我看來確實方便管理,結構清晰,但很難做出成績。用戶體驗非常容易割裂,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還要重復勞動,重新思考,方向很難把控。按我的理解,用增就是用戶運營下面的增長策略團隊。策略之間是并行的,但是任何一個策略從頭至尾應該是同一個團隊在所有環(huán)節(jié)和部門中貫徹。

甚至有的團隊設計,按照用戶生命周期分組,例如:新用戶、激活、促活、忠實度、召回。每個組下面再重新思考策略和抓手。我所看到的抓手,幾乎是相似的,總結一個詞就是買曝光。業(yè)務早期是可以的,中后期會發(fā)現(xiàn)成本升高,效果降低,無法持久。
應按用戶畫像分組,例如交友app按男女來拆,視角、需求、完全不同。每個組的負責人只要抓到需求痛點,用戶生命周期各個階段的策略也就非常容易想清楚,各個產品、算法團隊該如何配合,也都可以講的很清楚,更容易形成合力。
本文由 @達太 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xié)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一個猜測:作者是不是在aliex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