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讀書墨水屏:如何“正向”產品設計?
在數字化時代,產品設計的理念和方法不斷演進,而“正向”設計作為一種以用戶為中心的創(chuàng)新方法論,越來越受到業(yè)界的重視。本文通過微信讀書墨水屏版和得到的更新案例,深入剖析了正向設計的核心原則和實踐策略。
一直以來,正向研發(fā)都備受技術圈推崇。
隨著技術之風迅速地向四處擴散,很快,以踐行“用戶本質需求”為典型特征的正向產品設計,逐步成為產品同學show upside的基本功。
于是,高段位的同學逐步對正向設計形成了共識:
- 再復雜的交互設計,也比不過對真實業(yè)務場景的抽象簡化。
- 再冗余的花里胡哨,也比不過對用戶本質需求的深刻洞察。
- 再精致的客戶包裝,也比不過對關鍵時刻的體驗旅程設計。
有一說一,這些宣言如同古老的指南針,都是被時間檢驗出來的真理,至少從鏡同學的親身經歷來看,的確如此。
事實上,如果深度查看團隊的需求設計、認真學習優(yōu)秀的主流產品、仔細琢磨日常的體驗設計,我們很容易從復雜感知中抽象出簡潔的真諦——好的設計,深度依賴正向研發(fā)。
說實話,鏡同學尤其推崇大家體驗各類產品設計,并且最好在深度使用之后推演設計者背后的產品思考。
但在“看山不是山”的體驗buff疊加之下,我同時感受到了“卓越”與“瑕疵”的波粒二象性。
前段時間,馬斯克在推特又提到其反復提到的“第一性原理”——第一性原理指的是,回歸事物最基本的條件,把其解構成各種要素進行分析,從而找到實現目標最優(yōu)路徑的方法。
甚至,還被抽象出八個字:“溯源”、“拆解”、“重構”和“迭代”。
本質上,正向設計就是要深刻遵循第一性原理。
因此,鏡同學就想通過本文分享幾個近期觀察到的微小設計帶來的產品思考,進而來推導正向設計的必要之理及其價值所在。
當然,在我看來,這些設計點,既有值得學習的正向之“山”,亦有需要留意的逆向之“坑”。
一、“微信讀書”墨水屏版的小更新
鏡同學相信,微信讀書一定是不少同學主屏置頂的常用APP。
前段時間,我一狠心終于把泡面蓋kindle升級成了最新版的iReader Ocean4 Turbo,鳥槍換炮后,第一時間就趕緊下載安裝了微信讀書墨水屏版。
初步使用之后,我發(fā)現墨水屏版本的微信讀書可以劃線筆記、可以記錄想法,甚至還能閱讀收藏、浮窗的公眾號文章,體驗還不錯,但唯獨不能復制文字。
這可急壞了我。
因為,我習慣了讀到好的文章語句就復制到flomo筆記,我也第一時間在iReader上安裝了flomo筆記。
可褲子都脫了,微信讀書卻告訴我不能復制文字。
所以,我?guī)缀趺刻於紩榭窗姹靖?,看著死豬一樣的V1.9.7,咱就來氣,于是滿懷希望地在“客戶反饋”里做了用戶反饋。
終于,在上周的某個清晨,我在例行點擊查看版本更新時,竟然推送了V1.9.8,于是,我趕緊在第一時間升級呀、體驗呀。
老話說得好:Without hope,You can never kill hope.
果然,希望多大、失望多大。
碎碎念念的新版本,竟然還是沒有復制文字功能,我仰天長嘯:這特么不就是一行代碼的事兒嗎?
但是,卻更新了一個我起初認為是“重磅雞肋”的新功能——“涂鴉筆記”。
涂鴉?涂什么鴉?老子要的是“復制文字”!
可仔細體驗之下,我發(fā)現微信讀書不簡單,真的是在遵循“第一性原理”在構建生態(tài)護城河。
這個“涂鴉筆記”是這樣的:你在閱讀過程時可以隨時劃線標注、手寫文字,形成類似在紙質書上閱讀時手寫筆記的體驗。
得,不妨“溯源”下用戶使用場景:
書讀完后,留下更多的是筆記,而且除了從文章中摘錄的語錄外,更多的是自己消化吸收后寫下的筆記,所以,這個“涂鴉筆記”功能是符合本質用戶需求的。
當然,可以想象,如果這個功能能夠在多形態(tài)上完全打通,比如,在微信讀書網頁版、手機版上都同步顯示手寫記錄的筆記,我相信其不可替代性會更強。
顯然,這就是在實打實地構建體驗護城河。
或許,微信團隊對優(yōu)先級的定義,首先就是看是否符合第一性原理。
二、得到新產品:Get筆記
我既是得到APP的深度用戶,也是flomo APP的忠實粉絲。
按理說,這原本是兩個平行的領域內產品,但奈何同在知識傳播大賽道,或許命中注定終歸會有交集。
這不,得到近期推出了Get筆記。
起初,Get筆記只是小程序,而且主打是潤色功能,我在群里也推薦分享過,說實話,體驗真是不賴。
可沒兩天,迭代帶來了新形勢。
Get筆記小程序也鳥槍換炮,瞬間升級了網頁版,功能也從小程序僅有的“潤色”功能全面大躍進,包括“富文本記錄”、“圖片AI識別”、“AI智能分析”、“主流APP一鍵導入”等。
顯然,其All in 知識記錄分賽場的“野心”昭然若揭,如果不出意外的話,其APP端肯定很快就能面世。
想了好久,也同少楠做了交流,我也有些產品思考:
1. 構建生態(tài)、提供閉環(huán)體驗
首先,拋開商業(yè)競爭不談,單從產品競爭力來看,得到推出筆記記錄類產品完全可以理解,甚至是其發(fā)展必然——縮短交互路徑,豐富用戶生態(tài)、為用戶提供閉環(huán)的生態(tài)體驗。
這就類似于,B端有了SaaS基礎,有了龐大的用戶基數,也有了豐富的可轉化應用場景,那就更需要打通最后1公里,將用戶焊死在APP里,否則,天理不容。
2. 進入紅海領域,差異性競爭力是關鍵
碎片化筆記記錄賽道早就紅的見紫。
但得到Get筆記不是靠全量功能同現有市場競爭,而是帶著“AI潤色”的差異競爭力驟然殺入的,并且通過多渠道的集中運營,迅速打出爆款單品,而后才推出網頁版,與市場進入全面競爭階段。
一句話:先用差異性升維、再降維至市場水平線。
事實上,在同質化紅海存量競爭之下,如果希望能夠快速打出市場占有率,那新產品就一定要有差異性,依賴并靈活運用差異競爭力。
基于既有的用戶市場和應用場景,就相對更容易出圈兒。
而AI作為當下為數不多的、可被應用的新型競爭力,顯然被得到很好的抓住了。
3. 保持本我,堅持正向研發(fā)
商業(yè)競爭是殘酷的。
我記得似乎是去年羅胖的跨年演講還致敬了flomo,少楠還發(fā)了朋友圈互敬得到,一轉眼,兩個好友將不得不爭奪同一批用戶。
那么,面對強有力的新競爭,老產品應該如何有效應對呢?
前段時間,我和少楠也交流了這個話題。
少楠告訴我他們近期正在上線一個重磅功能,很快就能和大家見面。
但是,他們并不會在AI生成筆記這個賽道上與得到去做同質化競爭,而是選擇不同的細分小賽道,會遵循自己的規(guī)劃和想法,做用戶真正需要的產品。
當然,我對這個重磅功能也非常期待。
總的來說,我們在做自己產品時,一定要有自己的核心思考和發(fā)展路徑,要堅持基于第一性原理來自主研發(fā)、正向研發(fā),即使面對競爭對手或新產品的壓力,我們節(jié)奏也不能亂,更應專注本質需求。
同時,市場的規(guī)律不因個人意志而改變,所遵循的底層邏輯是用戶認可。
三、用戶反饋驅動正向迭代
眾所周知,產品不可能覆蓋全量需求場景,也無法確保百分百符合用戶真實需求,基于此,用戶反饋可能是驅動正向迭代ROI最高的唯一解。
舉個例子:
前段時間,微信對服務號進行了折疊,類似于訂閱號的折疊,一時間,哀嚎遍野。
不過,前幾天我又注意到,微信把服務號又做了熱更新,部分提醒類的服務號又被釋放了出來了。
看來用戶反饋還是很有用的,微信也主打一個聽勸。
當然,這次主要是把部分提醒類的服務號放出來了,其他的諸如資訊通知類的依然在折疊。
我個人覺得這或許是最好的平衡,大家也可以參照下圖。
圖-↑ 原灰度測試,服務號均折疊
圖-↑ 用戶反饋后重新調整,釋放工具類通知
說到這里,我們可以再舉個例子:
前段時間,蔚來車機系統(tǒng)更新了新版本,號稱史詩級更新,增加了諸如4DAI地盤、Nomi智能推薦、車機小程序等功能,不可謂不重磅。
但是,在我看來,我更多的滿足感則是來源于其對用戶吐槽的需求滿足,其實這些都是用戶反饋的問題。
比如,以前后排未系安全帶則強制報警,用戶吐槽很多次,這次終于給了開關(當然,選擇權雖然給了用戶,安全第一,咱還是要系安全帶)。
比如,導航地址終于可以自定義名稱,可以置頂了,這點同樣是用戶吐槽很多次的功能,尤其是收藏地址眾多時,極其實用。
比如,多光束大燈終于增加了迎賓效果,Nomi問答也可以生成圖片,可以分享、保存,守衛(wèi)模式生成摘要等,儀表盤增加了音樂卡片。
諸如這些功能,其實都是通過聆聽用戶反饋做出的迭代提升,始終和用戶站在一起,才是用戶型企業(yè)的標準姿勢。
圖-↑ 用戶反饋后重新調整
所以我不斷分享:建立VoC、收集用戶反饋,從而不斷迭代產品,持續(xù)滿足用戶需求,或許才是競爭力的關鍵所在。
當然,說了這么多,不管是第一性原理,還是差異性競爭力,又或是聆聽用戶聲音,所有的這一切都是指南針。
而羅盤的指向卻從未改變:正向產品設計才是永恒的王道。
希望對你有啟發(fā)。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作者【產品大峽谷】,微信公眾號:【產品大峽谷】,原創(chuàng)/授權 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xié)議。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fā)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