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yè)號運營難題怎么破?這些誤區(qū)不能踩
微信公眾號面臨七年之癢?企業(yè)號運營本就較難,如今如何破局?
微信公眾平臺上線已經7周年。
就跟七年之癢一樣,木蘭姐還經常聽到企業(yè)負責人的一些困惑:耗時耗力耗錢去運營一個微信公眾號值得嗎?投入產出好像不成正比?或是漲了那么多粉,但運營起來怎么還是一潭死水?
他們一邊百思不得其解,一邊還在堅持訂閱號更完、服務號更。
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困局?在和他們交流的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很多人對于公眾號,有著扭曲的定位和奇怪的誤解。
筆者針對這幾個大坑做了個集結,給企業(yè)公眾號運營整理了5條避坑指南,分享給大家,希望大家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一、90%的企業(yè)公眾號,對標錯參照物
很多企業(yè)負責人,對公眾號的認知,來自整個行業(yè)里的頭部大號。比如前有咪蒙、黎貝卡,今有GQ實驗室、網易噠噠。
所以你經常會聽到很多種讓小編們虎軀一震風中凌亂的KPI:
- “我們要打造“GQ”那種風格的文章!”
- “參考一下網易噠噠,要用爆款思維去寫文章?。 ?/li>
- “支付寶的人設玩得這么6,趕緊學起來!”
- “大號們都在追熱點,我們也不能落人一步?!?/li>
- ……
于是小編們?yōu)榱吮小袄习録appy即Ok”的準則,每天絞盡腦汁東拼西湊出一篇篇“GQ體”、還有時不時緊跟昨日黃花的熱點文章,希望能像楊超越一樣錦鯉上身變出個10萬+來。
額,理想很美好,現(xiàn)實很骨感,看著最后出來的零星的閱讀量和漲粉數,一首《涼涼》送給自己。
為什么?說白了,你就是在瞎搞,是選題的搬運工。
之所以會適得其反,是因為企業(yè)公眾號定位的認知偏差,沒有和企業(yè)的實際情況做結合,只一味的人云亦云,人寫我copy,沒有自己的風格。
回歸到一個根本問題:在千千萬萬個公眾號中,用戶為什么要關注一個企業(yè)微信公眾號?
你的微信公眾號到底要給誰看?
換言之,你運營的微信公眾號對用戶而言有什么價值,可以幫 “哪些用戶” 在 “什么場景” 解決 “什么問題” ?
想清楚這個問題,你的文章選題方向就會才會精準,才不會陷入盲目的模仿別人的陷阱里。
舉個例子,如果你的目標用戶群是一群對生活有追求的文藝青年,那么你去發(fā)些八卦段子,對他們有價值可言嗎?你應該做的是從用戶角度出發(fā),發(fā)他們喜歡的文章,能證明你的品牌是有價值、這個產品值得買的文章。
比如“普象工業(yè)設計小站”這個公眾號。
該公眾號每天生產的原創(chuàng)文章是全球各地令人驚嘆的家居、家具、藝術、設計等作品,產品和內容的用戶群體高度重合,在菜單欄里的“普象設計小店”很容易就能把產品推廣出去。
二、熱點必追,實力作死
很多企業(yè)公眾號都有這么一個毛病,逢熱點必追,逮住一個追一個,好像不追個熱點就感覺吃虧了。
追熱點其實是沒有錯的,因為其本質就是借助一個比較火的話題來做文章,相當于借勢。
但問題是很多企業(yè)號追得太過盲目,有多少真的植入了消費者心里,又有多少解決了品牌的問題?所以我們一定要先明確追熱點背后的原因,以及期待的效果,不要為了完成一個任務而去刷存在感。
再則,不是所有熱點企業(yè)都可以追,有些熱點追起來對企業(yè)來說很可能是災難而不是錦上添花。
舉個例子,如果你家品牌本身走的是高貴冷艷路線,比較接地氣的熱點就不適合追了,你看過香奈兒、LV天天盯著熱點追嗎?
再舉個例子,如果企業(yè)品牌是以小清新治愈系為主,很多軍事體育比較硬核的話題就不要強行尬寫了。
更有甚者,追熱點,對于企業(yè)來說,節(jié)操是底線,不然就是實力找死。答應我,以下幾種熱點千萬不要湊熱鬧好嗎?
- 天災人禍:洪水、海嘯、地震、火災、車禍、礦難,這些時候,誰還想借題發(fā)揮,簡直就是刷下線,拿品牌的聲譽開玩笑。
- 涉及生命:對生命的敬畏這個就不用多說了吧?啃人血饅頭帶來的教訓比比皆是。
- 明星丑聞負面:明星本身是公眾人物,肖像權容易引起侵權是一回事,別到最后10W+沒來,10W的賠償先來了。而且企業(yè)借明星丑聞博取關注更是下三俗,不相符基本調性不說,而且還損傷花了很多錢辛苦建立的品牌。
還記得被點名露骨低俗的杜蕾斯“419不眠夜”互動營銷嗎?419的英文諧音,four(for)、one、nine(night)。為了追這個熱點,文案老司機杜蕾斯帶著喜茶、餓了么一起“翻車了”。
所以追熱點,一定要找到和品牌契合的點,如果只是生搬硬套東施效顰,何必費力不討好呢?
記住,什么都想要,要么是貪婪,要么是腦子不清楚。
三、公眾號運營人格化的B面,物極必反
木蘭姐一直在強調,品牌要像個人,要有個性,要有想法,才能讓消費者愛上品牌。
但是個性≠任性。
然而很多企業(yè)在設定品牌人格的時候,經常無法避免的兩種情況是:
- 與企業(yè)特性完全不搭;
- 性格多變,沒有定性。
先說與企業(yè)特性不搭,這里不得不提一個例子:“支付寶”。
要說企業(yè)公眾號里的泥石流,神經病,無厘頭……那非支付寶莫屬。一個好端端的企業(yè)號,不好好做內容,成天發(fā)粉絲眼里“有的沒的”,活生生把公眾號變成了段子集中營。
既然支付寶能趟出一條成功的路,那必定有很多企業(yè)公眾號會去效仿。結果呢?和支付寶一樣任性,逗逼,說段子,結果粉絲不增反降,后臺還一堆用戶罵XX,老子關注你就給我推這些沒用的?
這些企業(yè)號就犯了很大的一個毛病,沒有基于事實的品牌性格定調。
但為什么支付寶可以?背靠大樹好乘涼唄。
支付寶本身就有這么大的基數,這么強的IP,背后還有阿里去坐做背書。“學霸”去搞笑你會覺得他可愛,但是,“學渣”亂抖機靈,用戶只會把你當笑話。
所以,品牌人格化≠支付寶式的人格化。而是基于品牌調性上的個性延申,它更多的是指在Social的傳播環(huán)境下,基于用戶洞察,一種平等、交心的對話方式。
至于性格多變則容易理解的多了,就像我們不希望一個人是多面派一樣。善變的人會讓我們沒有安全感,品牌亦然。
四、閱讀量、粉絲數至上
幾乎每個領導都會給公眾號運營設立一個KPI——閱讀量和粉絲量。這樣對么?
不如來做個打分題,130萬粉絲的GQ實驗室和1000萬粉絲的豐巢智能柜,如果讓你來估值哪個號價值大,你會如何打分?
首先,這兩個號肯定不是一個價。
大家可以觀察一下,豐巢的運作方式,長期以來就只有——硬廣。
GQ實驗室呢?靠著持續(xù)地輸出高質量條漫,奠定了條漫鼻祖的地位——孵化出一條頭條廣告賣到130萬的天價出來。
同樣是靠打廣告賺錢,為什么區(qū)別這么大?
直接甩公式給大家也許會更直觀:
公眾號價值=核心粉絲數量*粉絲質量*影響力
看到了么?和粉絲量一毛錢關系都沒有。
因為GQ實驗室的核心粉絲數質量很高,且忠誠度和黏性高,雖然粉絲數對比豐巢可以說是螞蟻撼數,但是GQ實驗室勝在價值很高。豐巢智能柜的內容是品牌廣告集合,對用戶的影響力很低,核心粉絲量級也非常小,即使閱讀量高,但因為粉絲忠誠度低,轉化效果也一般。所以,粉絲和閱讀量的多少,并沒有絕對的意義。
so,不要再一味地、拍腦袋的把10萬+、漲幾十萬粉作為考核小編的小目標了,這樣只會助長刷量行業(yè)的欣欣向榮,從而進入“皇帝新裝”的騙局。
五、新媒體小編是萬能的
經常有新媒體小編跟木蘭姐吐槽,說自己一個人要管理公司幾個號,沒有任何投入,老板還揚言要做爆文,心好累。
我說,不是你心好累,是你老板太xx,典型的想要牛跑又不想牛吃草。
但這是目前很多企業(yè)的現(xiàn)狀,他們的新媒體小編要寫文章、做運營、做BD、做活動、做設計、還要兼職抖音快手小紅書等等,一個新媒體小編扛下了整個公司新媒體的KPI。
但大V級的公眾號,內容運營至少都會配置2個人,何況企業(yè)層的公眾號呢?
來看一組數據,喜茶(服務號)公眾號內容團隊有 5 個人左右,從確定主題到文案撰寫,到最后的設計排 版,均由團隊一條龍生產,一篇推文的產生的周期大概是四天。
名創(chuàng)優(yōu)品(訂閱號+服務號)公眾號內容團隊配置5個人,從選題到內容攥寫到插畫設計等,跟喜茶一樣都是分工協(xié)作而成。
這說明什么,喜茶和名創(chuàng)優(yōu)品篇篇文章10萬+的背后,是一個團隊腦暴的通力合作,不是一個人拍板就能成的自嗨。而想著靠一個身兼多職的小編就做10萬+的夢,是梁靜茹給你們的勇氣和自信嗎?
以上,就是公眾號的5個大坑1.0版,為什么是1.0,因為還有2.0呀,篇幅有限,下次再繼續(xù)分享。
最后做個總結,希望老板們,能正確定位公眾號的價值,不再把它當成一個人云亦云的公告頻道。
希望運營leader們,能全面考察一個公眾號的價值,給予新媒體小編多點關愛,不再只用粉絲量和閱讀量雙重大山壓人。
希望新媒體小編們,可以從用戶視角運營好公眾號,當然也要記得把這篇文章分享給你的上司或老板。
今日話題:你的公眾號踩了哪些坑呢?
作者:木蘭姐;公眾號:木蘭姐(ID:mulanjie-)
本文由 @木蘭姐?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xié)議
#專欄作家#
木蘭姐,公眾號:木蘭姐(ID:mulanjie-);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前名創(chuàng)優(yōu)品品牌總監(jiān)成金蘭。
本文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xié)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