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經理要把控項目節(jié)奏,關鍵抓好這四點
本文筆者通過項目復盤,分享B端產品經理把控項目節(jié)奏的幾個關鍵點:“需求調研,找產品價值”、“競品分析,找產品定位”、“產品設計,找產品功能”、“項目上線,找產品反饋”。
前面一期分享《復盤:流程全對,為何這款產品還是失敗了?》,有小伙伴留言:“能否舉個B端很成功的例子?”
不能說是“很成功”,今天我從我自己接手的項目中,復盤一個上線比較穩(wěn)的項目,主要分享產品經理把控項目節(jié)奏的4個關鍵點。
一、需求調研,找產品價值
B端產品的產生,是解決業(yè)務問題的,找到產品的核心價值。我將以“自動化出報告”這個項目為例,來進行闡述。
這個產品能解決客戶的什么問題
首先選取了幾個代表性的醫(yī)院實驗中心或者檢驗所(這里只舉醫(yī)院為例)。
注意要典型,我們挑選了一個三甲綜合醫(yī)院:一個??漆t(yī)院,一個縣級醫(yī)院。
調研對象:臨床醫(yī)生,患者,實驗室主任,出報告人員。
在調研過程中,我一般不會拍腦袋決定,我會花抽一部分的時間去觀察,看用戶目前情況是怎么完成整個流程的?
整個流程卡在哪些點,導致了用戶的體驗較差,效率低下?
我又能從哪些方面能解決這些問題,解決這些痛點后,用戶是否買賬?會不會形成口碑?這個產品會給公司帶來什么樣的產品價值?
調研結果
(為了節(jié)約字數,省去場景描述)
- 臨床醫(yī)生痛點:覺得報告內容太籠統(tǒng),報告有指導價值信息展示偏少,跟患者解釋報告內容花費時間太多,有時候自己還要查文獻或者咨詢出報告人員解讀。
- 患者痛點:如果沒有醫(yī)學背景的患者,簡直就是看天書。
- 實驗室主任:醫(yī)院編制有限,報告詳細解讀,時間和人力成本偏大,樣本檢測信息管理分散。
- 出報告人員:每天工作量過量,主要時間都在做實驗上面,都沒有時間做科研。
歸納痛點,找產品價值
基因檢測出報告慢,且解讀不全面,檢測數據沒有得到有效利用,整個產業(yè)閉環(huán)沒有更有效的逆向推進。
垂直于基因檢測領域,加快基因檢測技術應用和傳播,有效的服務好臨床醫(yī)生和患者,這是我提煉出做這款產品的社會價值。
二、競品分析,找產品定位
idea出來后,這個時候要做市場的可行性分析:我們的競爭優(yōu)勢在哪?差異性在哪?怎么樣布局可以快速的瓜分更多的市場資源?
舉個最出名的競品:沃森,具體叫沃森腫瘤解決方案。
首先沃森的收費很高,按一份報告收費;其次沃森的數據庫來源都為國外人種;最后小醫(yī)院肯定沒有。具體沃森的詳細介紹,可以自行百度。
那我們產品的定位跟它有什么差異性呢?或者,為什么說我們的產品更接地氣呢?
- 首先,我們只按照本次檢測結果,做報告解讀,以及已有成熟項目庫做支撐,不涉及診斷,減少風險。
- 其次,我們主要功能全部是免費使用,支持本地化和云方案部署,數據庫引用全部公開,并已UGC的內容形式開放給醫(yī)生群體。如果有小程序等小功能的私有定制,會收取少量服務費,都為可接受范圍。
- 最后,是多元化擴展,我們可以從檢測的panel做配置,貼合了不同實驗的需求,這樣直接快速上手。
產品的差異性概念,不是做人家沒有的功能,即使功能還不如別人做的多,這些功能不僅是體驗佳,讓用戶傻瓜式操作,而且高度貼合場景需要。
產品經理的角色千萬不要拘泥于做幾個業(yè)務功能點上,甚至說在畫原型上。重點在于挖局用戶的痛點,分析這個產品的市場價值,幫用戶解決他目前解決不了的痛點,甚至他沒有考慮的問題,我們也提前解決了。在一個垂直領域定位于一個行業(yè)專家,多做一些價值和人性的思考。
三、產品設計,找產品功能
- 實現定義的報告模板,自動出報告,解放報告人員的時間,提高效率。
- 做醫(yī)生關注的解讀,輔助提出最佳患者的治療方案。做患者版解讀,科普基因檢測,解放給患者解釋時間。
- 做基因檢測結果,關聯(lián)病例和隨訪數據,規(guī)范化管理收集數據,服務科研。
排優(yōu)先級(第一個版本迭代):
有了業(yè)務基礎才會產生數據,有了數據,你用它了才會產生更高的價值。
- 自動生成報告,并能自行配置頁面頁腳,首頁logo等幾個特有的報告固定模塊。
- 建立醫(yī)院實驗室最多樣本癌種基因解讀數據庫,比如:肺癌,胃癌,腸癌,乳腺癌。文獻數據庫太多了,我們定位于服務臨床醫(yī)生報告,臨床醫(yī)生找的最多的就是那幾個指南數據庫,如NCCN。縮小了數據范圍,更快更準的滿足醫(yī)生的需求。
第一個版本,功能最好,但最難做。沒做好,用戶用不起來,項目很有可能就夭折了。
選第一個版本的功能,首先肯定能一個小閉環(huán),解決70%的主體用戶的卡殼問題,其次為市場運營更好的推廣、演示。產品經理這個時候決策的功能的優(yōu)先級,歸納和吸取競品的優(yōu)勢,結合自身資源,做出有特色的功能。
四、項目上線,找產品反饋
從項目的立項,到最后定版,產品經理做了很多調研和分析。終于項目過了技術評審,這個時候千萬別放手。
謹防技術理解跟產品有偏差,進行返工,導致項目延期,多跟技術團隊內部交流,一個人的思維有局限性的,為什么不多聽聽全公司最聰明的人群的分享呢?或許會事半功倍呢。
版本上線后,多下沉到用戶之間去吧,打磨出最佳的用戶體驗路徑,找到最核心的用戶痛點。只有你比用戶還了解用戶,你才能套路住用戶。別輕易更改你的主線流程,不要以一小部分的用戶使用習慣影響到你。
B端產品更多的是講究產品對一個企業(yè)的價值傳遞,產品的迭代只是冰山一角,更重要的是做服務。
插一段這個產品的idea 彩蛋:
one day,一個患者急急忙忙的來找醫(yī)生說,有非常緊急的事情要咨詢醫(yī)生:“A醫(yī)生,我這個基因檢測報告上,提示基因突變了,都紅色標記出來,但提示啥都沒有,這可怎么辦?是不是無藥可救了?”
A醫(yī)生拿來瞅了一眼,正巧瞥見我兩眼圓圓的蹲在那,正等在看他們的一出好戲,突然畫風一轉,A醫(yī)生說:“小丁啊,你是這方面的專家,你過來解釋下?!?/p>
“額額額,我又不是學醫(yī)的,我咋知道,再說醫(yī)生在這里,我說錯了,不是誤人子弟么……”
我心里一下子蹦出好多字眼,但是報告都遞給了我,我只要迎著頭皮上掃了一眼報告。
報告組成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患者樣本的基本信息;第二部分是檢測結果,以及提示用藥;第三部分是出報告檢驗所的聯(lián)系方式,實驗者簽名、蓋章。
然后,回頭看重要信息第二部分,由于是NGS檢測報告,報告不像一代報告那樣,把已知突變都列出來。
而是報出什么位點異常,直接打印什么位點,只要突變率高于5%的。這個位點我確定不是我經??吹降奈稽c,理論上這種目前未知研究的位點,以前是不會報出的,但現在專家共識規(guī)范的NGS臨床報告,必須要把所有突變位點全部報出(包括已知和未知),這才會引起誤解。
既然問題找到了,那我應該怎么組織通俗的語言,讓患者理解呢?
然后,我就巴拉巴拉解釋了一堆,好像效果也不怎么好,反正這位患者是沒有聽懂,最后還是A醫(yī)生給這位患者耐心解釋了。
本文由 @丁小彧 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xié)議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fā)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