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精選】情感化設計和過度設計的邊界

小編推薦:情感化設計的另一種說法是情懷么?你生活中有木有覺得一些事物是被過度設計的?雖然好看,但是增加了你的認知成本,太過簡約的極簡化設計又不容易引起共鳴,怎么把握這個度,是很多設計師需要考慮的問題。
問題:
情感化設計和過度設計的邊界在哪里?
回答:
@可風的回答 124票
當一個人渴的時候,你給他喝一杯水,他就會身心愉悅。但是如果他已經(jīng)不渴了,你再給他喝水,他就沒有任何感覺,如果你還強制的不加以停止,他可能還會很不爽的反抗。
同樣的道理,情感化設計不是為了盲目的去滿足用戶的情感,這之間也是有一個模糊的界限。情感化設計也是帶目的的設計,因為產(chǎn)品缺乏情感,無法獲得用戶認同,所以我們才加入情感,給予用戶好感。如果產(chǎn)品在某個點上已經(jīng)情感飽滿,用戶認同感高,我們再去做的情感化設計就會顯得無用和多余,就可能是過度設計了。
比如一個拍照功能,產(chǎn)品用一個這樣的icon我會很舒服,第一時間明白它是一個相機,而且視覺上也很賞心悅目,這個icon獲得了我的情感認同。
但是如果產(chǎn)品的icon設計成這樣,我還是能明白它是一個相機,但是除了這一點以外他已經(jīng)不能給我這個普通用戶帶入什么其他的情感了。也許我會感嘆一下這個圖標的精致,但是我畢竟不是一個專業(yè)的設計師,所以認同感不會很強。
如果他的icon設計成這樣,它還是一個相機,但是不得不說這個相機給我的體驗很差了。首先這個角度降低了我的辨識度,我沒有很快的反應過來它是什么。其次這種高端相機我接觸的少,也許我根本認不出來它是什么。
所以,大部分的用戶對一個抽象的鏡頭圖標就已經(jīng)有很高的情感認同了,按照適度的原則如果達到這一點就已經(jīng)完成了情感化設計的目標,再對細節(jié)精雕細琢或者對形式進行創(chuàng)意,可能會做無用功浪費資源甚至偏離原有的目標,用戶已經(jīng)對這個設計有了情感認同,你再強加的多余情感化設計,就是過度設計。
另外人們的情感認同也是會發(fā)生改變的,早年用iOS的時候我并沒有對“報刊雜志”這樣的功能又一個很好地認識,iOS當時做的擬物化書架讓我很好地認識到這就是我手機能所有報刊類和書籍類的應用的文件夾。而現(xiàn)在iOS7,去掉化的紋理只抽象出一個書架的輪廓,我仍然能夠產(chǎn)生“書架”的心理印象。
<iOS6的報刊雜志>
<iOS7的報刊雜志>
在這期間,我的認知發(fā)生了改變,對事物的看法也有所改變,對手機看書看報這種功能已經(jīng)熟悉和習慣,所以看到iOS7的時候,我仍然有很好的認知和情感化認同感。
既然我們說情感化設計,就多去研究和觀察下用戶的情感,忽忘初衷,點到為止,不要用自己的標準來衡量也不要在追求視覺效果和交互酷炫的道路上越跑越偏。
愚見
@Michael的回答 37票
這個問題讓我回想起了工業(yè)設計史,包豪斯設計革命之前,裝飾主義的設計十分盛行,復雜繁瑣的裝飾圖案和造型元素遠遠大于產(chǎn)品功能本身。
而包豪斯形式遵循功能的設計革命將設計變得極其簡約,不僅滿足了工業(yè)化生產(chǎn)的需要,也換取了很多民眾簡約美學的訴求。
再后來呢,人們逐漸覺得極簡風格的設計感覺冷冰冰,缺乏情感,于是百花齊放的后現(xiàn)代主義來臨了。
我覺得設計的平衡在于恰如其分的滿足所在的當下人們對某一類型產(chǎn)品的功能層面的和情感層面的訴求。當某一層面滿足過分了,就會出現(xiàn)過度設計。而評判的標準在于人們此時此景的感知。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chǎn)品經(jīng)理@魚精整理自知乎問答,轉載請注明出處并保留本文鏈接。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fā)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