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蒙進入“無人區(qū)”:該如何闖關?

0 評論 1992 瀏覽 2 收藏 17 分鐘
🔗 产品经理在不同的职业阶段,需要侧重不同的方面,从基础技能、业务深度、专业领域到战略规划和管理能力。

作為中國第一款有望成為世界級操作系統(tǒng)的產品,鴻蒙肩負重任,承載著太多的期待。眼下,鴻蒙已進入了一個荊棘叢生、崎嶇難行的“無人區(qū)”,能否成功穿越,還是被其所困?更艱巨的戰(zhàn)斗,還在后面。

按照華為方面的說法,“打造鴻蒙操作系統(tǒng)是三大戰(zhàn)役,目前已經完成了底座和體驗兩大戰(zhàn)役,第三大戰(zhàn)役則是生態(tài)。”生態(tài)固然重要,但要讓鴻蒙與當今世界主流操作系統(tǒng)抗衡,乃至成為新一代操作系統(tǒng)中的翹楚,其實還有很多戰(zhàn)役要打。

AI和物聯網的興起,給了鴻蒙“彎道超車”的機會,但也充滿了未知。眼下,鴻蒙已進入了一個“無人區(qū)”,能否成功穿越,還是被其所困?顯然,更艱巨的戰(zhàn)斗,還在后面。

01 “全球第四大操作系統(tǒng)”

鴻蒙來到了新的關鍵節(jié)點上。為加速推進移動應用加入鴻蒙生態(tài),在上月底舉辦的鴻蒙千帆會戰(zhàn)誓師大會上,包括釘釘、支付寶、騰訊、百度、美團、京東等在內的重量級合作伙伴悉數出席,而不再兼容Android應用的“純血鴻蒙”系統(tǒng)HarmonyOS NEXT,已于10月8日開啟公測。

從2019年8月鴻蒙操作系統(tǒng)問世至今,已超過五年時間。作為華為的戰(zhàn)略級產品,鴻蒙經歷了四次重大的版本迭代,在這個過程中,考慮到用戶體驗及降低開發(fā)成本,華為選擇讓鴻蒙兼容Android應用,但也由此引發(fā)了外界“套殼Android”的廣泛爭議。

直到今年6月,不再兼容Android應用的“純血鴻蒙”的正式發(fā)布,在平息了爭議的同時,鴻蒙的發(fā)展也邁出了關鍵的一步。

“可以說,‘純血鴻蒙’帶來的突破,對于華為乃至整個中國的IT產業(yè),都有著里程碑式的意義,”有資深行業(yè)研究專家告訴筆者,此前,很多國內廠商推出的操作系統(tǒng),總有Android的影子,鴻蒙徹底擺脫了它的限制和束縛。

“最重要的是,全棧自研的鴻蒙采用了“操作系統(tǒng)+硬件終端+服務平臺”這種‘三管齊下’的組合模式,將云、AI、移動互聯網緊密結合,同時不斷壯大生態(tài),發(fā)展前景十分廣闊。”

根據天眼查APP顯示,目前,鴻蒙生態(tài)設備數量超過9億臺,已有超過1萬個應用和元服務上架HarmonyOS NEXT應用市場,覆蓋18大領域,未來目標則是擁有50萬個原生應用。此外,470多款SDK正在適配原生鴻蒙,開發(fā)者數量達到254萬,開發(fā)者服務調用次數827億次/月。

根據研究機構Counterpoint Research發(fā)布的最新數據,今年第一季度,鴻蒙的全球市場份額超過4%。在國內市場,憑借著華為旗艦產品的熱銷,鴻蒙首次超越iOS,成為第二大操作系統(tǒng),市場份額由2023年第一季度的8%,增長至今年第一季度的17%。

上述專家認為,從如今鴻蒙的應用數量、用戶規(guī)模、合作伙伴、市場份額等具體數據來看,雖然與iOS、Android還有很大差距,但鴻蒙已初步具備了一款成功的操作系統(tǒng)所需要具備的各種重要因素,“它有望成為繼蘋果iOS、谷歌Android、微軟Windows之后的全球第四大操作系統(tǒng)?!?/p>

鴻蒙之所以能夠快速崛起,是華為自身與外部因素共同推動的結果。

首先,華為有著深厚的ICT產業(yè)積淀,能夠實現核心硬件和軟件的自研。據介紹,從操作系統(tǒng)內核、文件系統(tǒng)、編程語言、編譯器/運行時、編程框架、設計系統(tǒng)、集成開發(fā)環(huán)境、AI框架及大模型等,鴻蒙均實現了全棧自研。

第二,深耕產業(yè)物聯網,密集布局IoT。鴻蒙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至近十年前的物聯網熱潮,當時華為推出的物聯網操作系統(tǒng)LiteOS,就是鴻蒙的前身。如今,圍繞鴻蒙,華為更是已形成“1+8+N”全場景戰(zhàn)略,涵蓋手機、平板、手表、智慧屏等華為自研產品及生態(tài)合作伙伴的泛IoT產品。

第三,持續(xù)構建并壯大HMS。在“1+8+N”硬件生態(tài)之上,除了鴻蒙,還包括HMS(Huawei Mobile Services)應用生態(tài),這是華為旗下的全場景智能化解決方案,旨在為開發(fā)者提供一站式的移動應用開發(fā)服務。通過HMS,開發(fā)者能夠獲得從開發(fā)、分發(fā)到運營增長的全鏈路能力。

從外部推動因素來看,首先,美國近年來對中國的科技封鎖,讓中國發(fā)展自主創(chuàng)新技術的需求日益強烈。國家層面近年來已發(fā)布多項政策,提出加快發(fā)展關鍵軟硬件,操作系統(tǒng)作為協同軟硬件的中間層,有著重要的戰(zhàn)略地位。

第二,隨著云服務規(guī)模的不斷增長,云、邊、端一體化成為行業(yè)趨勢。在這樣的背景下,應用對于跨設備的支持有著更高要求,如果沿用以往的架構和開發(fā)模式,相應的適配和管理難以實現,這成為了推動操作系統(tǒng)基礎架構重構的重要因素。

第三,一直以來,來自不同終端的海量需求,導致國內外各式操作系統(tǒng)林立,各類終端難以實現能力整合和快速連接。隨著AI和萬物互聯時代的到來,新型且安全的,有著易擴展、跨平臺、成本低等特點的操作系統(tǒng),就成為了人們的新需求。

02 “無人區(qū)”的未知旅程

如果回顧科技發(fā)展史就會發(fā)現,鴻蒙也是操作系統(tǒng)不斷進化之后的時代產物。上世紀80年代中期,微軟采用圖形用戶界面,在MS-DOS的基礎上推出了 Windows1.0,用戶可通過鼠標進行操作。

90年代開始,隨著PC互聯網的興起,Windows不斷迭代升級,逐步占據了市場主導地位,這可以說是第一代主流操作系統(tǒng)。

從2000年起,功能手機開始大行其道,全球第一款基于Symbian系統(tǒng)的手機于當年正式發(fā)售,到2006年,在全球范圍內,搭載Symbian系統(tǒng)的手機數量多達一億部。

自從2007年智能手機出現后,iOS和Android異軍突起,掀起了世界性的消費風潮,兩家獨大的局面延續(xù)至今,這可以統(tǒng)稱為第二代主流操作系統(tǒng)。

來自知名物聯網市場研究機構Transforma Insights的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末,全球物聯網連接數超過160億。根據預測,未來10年,物聯網連接數將持續(xù)增長,到2033年,這一數字將升至400億,年復合增長率達到9.6%,全球物聯網連接、模組和服務市場規(guī)模將達到9340億美元。

這意味著,在AI與物聯網時代到來時,連網的設備早已不局限于手機和平板,海量的新設備、新用戶將催生出海量的新需求,龐大的市場期待著新一代操作系統(tǒng)的出現。因此,號稱“新一代多終端智能操作系統(tǒng)”的鴻蒙被寄予厚望,也就不足為奇了。

但與前兩代操作系統(tǒng)相比,鴻蒙面臨的未知性更多,可謂是已進入到了一個“無人區(qū)”,原因有三:

第一,從歷史經驗來看,微軟曾試圖將Windows移植到移動端,Symbian也曾努力抓住手機帶來的巨大商機,但均告失敗。而蘋果的iOS運用生態(tài)+軟硬件協同,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形成了強大的競爭力。

但隨著C端紅利的減少,蘋果在新的AI和物聯網時代開始出現創(chuàng)新和增長乏力,霸主地位開始松動。谷歌旗下的Android大獲成功,但面向多種設備和場景的Fuchsia OS,卻一直不溫不火。

由此可見,第一代和第二代操作系統(tǒng)的興衰與成敗以及發(fā)展經驗,有著時代和產業(yè)發(fā)展上的局限性,難以給到鴻蒙足夠的價值參考。

第二,從鴻蒙的定位和性質來看,鴻蒙生而為物聯網設計,并非僅以手機和平板為主要陣地,它有著既自用、又開源的特點,能夠打通各種設備,相當于是“蘋果iOS+谷歌Android+谷歌Fuchsia OS”的混合體。

這樣的產品,在全球范圍內,并沒有成熟例子可以借鑒,加上目前AI和物聯網尚處于發(fā)展早期,操作系統(tǒng)格局也較為分散,各種終端也由此更加碎片化,鴻蒙所面對的前景,較前幾代操作系統(tǒng)更加模糊復雜,需要不斷探索,這條路能否走通尚且未知。

第三,從操作系統(tǒng)的發(fā)展趨勢來看,有專家認為,新一代操作系統(tǒng)需要具備兩個關鍵詞,“智能”和“場景化”,能夠根據不同場景特征變化,通過智能化與自動化的方式,實現人、機、物的有機融合。

在AI大模型與操作系統(tǒng)融合方面,現在所有的廠商都尚在摸索階段,所謂的智能服務往往只能在應用層體現,而沒有深入到內核。鴻蒙的優(yōu)勢在于,可以與芯片、云、端形成合力,但只有深入到智能層面,才能形成新的高價值應用,鴻蒙能否做到還有待觀察。

03 鴻蒙的漫漫闖關路

身處“無人區(qū)”,鴻蒙不僅需要面對未知的前景,眼下還需要不斷“闖關”。

第一關:心態(tài)

要讓鴻蒙成為全球第四大操作系統(tǒng),最重要的其實是心態(tài)??v觀目前所有成功的操作系統(tǒng),來自廠商的前瞻性和洞察力非常關鍵??萍计髽I(yè)需要站在一定高度,對行業(yè)發(fā)展、未來趨勢、潛在需求有獨特且準確的判斷力,才能具備慧眼識珍的能力。而且,科技企業(yè)需要敢于投入、敢于競爭,能夠承受失敗,有東山再起的勇氣和毅力。

這樣的例子很多。谷歌在2005年時發(fā)現了Android的潛力,將其收購,Android慢慢變成了谷歌的一張王牌;微軟曾有過不少重金投入卻失敗的產品,如Windows Me、Windows Vista、Windows Phone等,憑借著微軟的不斷探索、堅持投入,Windows才能夠屹立不倒……鴻蒙的發(fā)展需要怎樣的心態(tài)和襟懷,這對華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二關:生態(tài)

蘋果旗下的App Store和谷歌的Android生態(tài)系統(tǒng),二者的APP數量均以百萬計,相比之下,鴻蒙原生應用可謂差距巨大。作為新一代操作系統(tǒng),鴻蒙需要擴大硬件和軟件生態(tài),不光要讓更多開發(fā)者加入,也要聯合全球各地的合作伙伴,還要面對兼容與適配帶來的挑戰(zhàn),壓力可想而知。

實際上,建立生態(tài)也要有新的思路。鴻蒙不光要建立技術生態(tài),商業(yè)合作生態(tài)更為關鍵,如何與電信運營商、第三方服務商、廣告主建立合作,以便建立新的商業(yè)模式、需求洞察和用戶服務,才是鴻蒙生態(tài)成功的關鍵。

第三關:出海

對一款操作系統(tǒng)的評判標準,只需一句話,“非國際,不成功?!比蚍秶鷥葢米顝V泛的操作系統(tǒng),無一不國際化。因此,鴻蒙要成為世界主流操作系統(tǒng),只在國內應用遠遠不夠,必須“出?!薄?/p>

但目前,華為海外產品的操作系統(tǒng)仍然是EMUI,鴻蒙品牌對海外用戶的影響力還很弱,海外用戶對鴻蒙缺乏了解,如何在海外擴展,如何獲得海外用戶的信任,如何將海外用戶遷移到鴻蒙體系中,難度極大。

第四關:體驗

一款操作系統(tǒng),用戶體驗尤為重要。有參與鴻蒙公測的用戶反映,部分應用出現了卡頓、閃退、人臉識別無法使用、指紋解鎖不靈敏等問題。對于華為來說,如果應用出現問題,將會影響產品銷量和鴻蒙的推廣。

不止如此,對于合作伙伴來說,投入人力財力物力加入鴻蒙生態(tài),并且需要開發(fā)和維護,但收益尚不明晰,因此,很多廠商仍處于觀望態(tài)勢。因此,搭載鴻蒙的設備,未來在性能、穩(wěn)定性、用戶體驗上如何,也是重大考驗。

04 結語

對于鴻蒙,人們的感受是復雜的:既欣喜,又擔憂。作為中國第一款有望成為世界級操作系統(tǒng)的產品,鴻蒙肩負重任,承載著太多的期待。但這條路絕非一片坦途,而是荊棘叢生,崎嶇難行。

這條路上,有著太多的前車之鑒歷歷在目:諾基亞Symbian、惠普webOS、微軟Windows Phone、三星Tizen、黑莓BlackBerry OS……無一不是巨頭曾經的賭注和野心。然而,教訓雖然深刻,卻無法成為鴻蒙抵御風險的經驗和能力。

漫漫長路上,要尋求闖關的破解之道,需要勇往直前,篤定前行。

祝鴻蒙好運。

作者:靳遠 編輯:易鳴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作者【一點財經編輯部】,微信公眾號:【一點財經】,原創(chuàng)/授權 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fā)揮!
专题
16018人已学习13篇文章
B端运营应该是产品商业化的最终结果。本专题的文章作者结合自身B端运营经验,进行B端实操项目方法论分享。
专题
36919人已学习17篇文章
如果你们有志于在运营路上深耕,并实现快速成长,你需要知道以下这些!
专题
14463人已学习13篇文章
交互设计是用户与产品以及他们使用的服务之间建立的有意义的关系。
专题
16673人已学习12篇文章
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物联网产品的设计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