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人工客服
如今在線上辦理業(yè)務時,人工客服越來越少出現,出現的大部分是智能客服,而人工客服需要進行轉接,并且還會出現轉接不成功的情況。對此,本文分析了為什么使用智能客服的企業(yè)越來越多,而人工客服越來越少?一起來看看吧。
以智能客服來代替人工客服,不僅能為公司節(jié)省成本,還能讓他們有正當的借口去逃避責任。
前兩天,我朋友給我吐槽,說他媽因為一些原因需要電話找人工客服,結果電話里的客服總是和她說車轱轆話,就是不解決問題。
她急得團團轉,只能跟他一通訴苦。
他只能一邊盡力安撫,一邊幫忙打電話??头娫捯淮蛲ǎ椭罏樯督鉀Q不了問題了,他媽一直在和智能客服說話。
他說不得不夸一句,現在的智能客服做得還挺真,一般老年人還真是聽不出對面是個機器。
不過雖然是機器,太極拳打得賊6,說了半天找人工客服,最后都回到原地。
最后沒辦法,只能用魔法打敗魔法,告訴智能客服說要投訴。確實有效,沒過10秒,就和人工客服聊上了。
雖然現在萬物皆可AI,但在我看來,在客服這種地方,非得搞智能化,把人工客服藏在后面就純屬作惡了。
這期我想和大家聊聊智能客服的話題,可能不理智,不客觀,請酌情食用。
一、人工客服:誰主動,誰就輸了
客服原本應該是一家企業(yè)最直接和用戶接觸,獲取用戶反饋,感受用戶情緒的部門。
但如今,「人工客服」已經變成了這個星球上最神秘的組織之一。
反正你要是真遇到什么問題,想要很快且順利地找到人工客服去幫忙解決,就好比你在店里開盲盒,能開到隱藏款那靠的是概率,而且是極小的概率。
除了前面提到過的銀行,這么多年來,和手機運營商斗智斗勇,也沒少讓我花力氣。
有意思的是,手機運營商客服完全是兩張臉。
在需要你辦業(yè)務的時候,隔三差五就給你打電話,還都是真人。過去一年,我基本上每周都會接到運營商的電話,基本上就是對方態(tài)度優(yōu)雅地問候我,鑒于我是老用戶了,建議我升級最新的5G套餐,有特別的優(yōu)惠之類的。
但是前幾天,到月底了我忽然發(fā)現這話費用超了很多,就想著咨詢一下是怎么回事,真要換一個新的套餐也不是不行。
于是我給運營商打了個電話。
在找客服這件事上,我深刻理解誰主動,誰就輸了。在打電話上門咨詢業(yè)務的時候,你就會覺得自己成了舔狗,想盡辦法能和對方說上一句話,而對方只愿意用AI打發(fā)你。
當我撥通電話之后,那頭的聲音一聽就是一股濃濃的AI味。我只能按照語音提示找人工辦理。
在對方提示讓我稍等之后,我還曾有半分欣喜,以為就要聽到可親可愛的人聲了。結果等待我的,不是「心級服務,讓愛連接」的官方宣傳語;就是讓我「稍等,正在轉接」。
而在我和智能客服周旋了四分多鐘之后,只聽對面?zhèn)鱽砹艘痪洹改南迵艽螖狄训?,感謝您的服務」,然后自動把我的電話給掛了。
這個時候,我反倒拿出舔狗的覺悟了,不死心,又重復打了一次,一樣的話術,一樣的節(jié)奏,一樣的找不著人。
找你兜售業(yè)務的時候,你就是小甜甜。你要主動咨詢的時候,他就當你是胡攪蠻纏的牛夫人了。
沒想到是AI給我上了一課,告訴我什么叫世態(tài)炎涼。
二、智能客服:降低成本
為什么商家越來越喜歡用智能客服,當然是因為這東西特別好用。
我自己總結,智能客服對一家公司來說,至少有三個層面的意義。
最明顯的,肯定是降低成本。
站在商業(yè)的角度來看,客服部門對于一家公司而言,那是扎扎實實的純投入,卻沒有直接營收產出的部門。
按照以前主要以電話連線客服為主的傳統(tǒng)時代,每家公司為了組建各自的客服體系,需要花費一定的人力成本、以及時間成本去培養(yǎng)和雇傭專業(yè)的客服人員。
至于投入多少,視各家公司的體量而定。
像國內的幾大手機運營商、我們日常經常會使用到的各類通訊類App,或是休閑娛樂屬性的游戲類公司等等,背后都是數以億計的用戶,那對應的客服數量必然會比一般的小公司要多,但可能也遠比我們所以為的要少。
舉個例子,根據《2017年中國呼叫中心產業(yè)白皮書》統(tǒng)計顯示,我國有近680萬的電話客服從業(yè)人員。如果每家大公司真要按照與用戶體量相匹配去安排客服人員,那全國的總量遠遠不止這些。
可想而知,即便是在智能客服還沒有被普及應用的情況下,人工客服也必然有無法顧及的地方。
而公司為了進一步降低成本,往往會設置異地客服。
比如京東最早期的客服中心就是建立在劉強東的老家宿遷。
或者就是外包客服。像前幾年,在滴滴接連發(fā)生了幾起嚴重的意外事件之后,其外包客服的管理才被拉到了臺面上討論。
但即便人們對此多有詬病,客服外包幾乎是各行行業(yè)的明規(guī)則。這背后的出發(fā)點還是在于成本。
因而,智能客服的出現,可以說是正中他們下懷。相比一個個去培訓人工而言,智能客服在各大公司眼里不過是又一套普通的辦公系統(tǒng),只需要花錢去購買就行了。
至于其sop和標準的客服話術,精準度有多少,智能化程度有多高,是直接和智能客服系統(tǒng)的價格相掛鉤的。
比如,一種最基本的問答機器人,大概就是我們在淘寶上最常見的點擊后就能觸發(fā)答案的,最便宜的只要2999元;高級一點的,能和用戶進行簡單對答的,價格就在幾萬及以上。
總而言之,價格越高,相對的服務就越智能。而像國內的這幾家大的互聯網公司,本身自己也在做智能研發(fā),可謂是一舉兩得。
智能客服的真正普及不過才四五年的時間。
像在銀行業(yè),是在2018年,五大國有銀行和12家全國性股份制商業(yè)銀行率先上線了智能客服,再慢慢地輻射到其他的中小銀行。到現在,即便是小縣城的那些小的村鎮(zhèn)銀行,人工客服的部門大多已被優(yōu)化,或是在被優(yōu)化的路上。
之前我的一個朋友就跟我說,現在銀行都卷成什么樣了,你還指望有人工客服來服務你,他們早就被業(yè)務人員給兼并了。
有限的人力成本,是用在推銷獲客上,還是用在售后服務上,如果只看投入產出比,答案是可想而知的。
沒有一家企業(yè)甘心情愿去做沒有回報的大慈善家。
另外,需要電話客服的也不只是大公司。
許多小商家,只要業(yè)務量達到了一定的量級,都會需要機器人來解決一部分問題。
比如我們在線上各購物平臺購物,一般少不了和網店的客服打交道。
商品交易是重溝通場景,從商品的功能細節(jié),到折扣優(yōu)惠的使用,再到售后服務,無不需要溝通。
但對于很多做網店的小商家來說,專門養(yǎng)一個客服團隊,成本顯然是算不平的。
無論對于大公司還是小公司,從財務上來考量,都會需要智能客服。
三、客服標準化
智能客服很大程度上,是客服標準化的必然結果。
總的來說,在長期發(fā)展過程中,大部分的企業(yè)客服體系顯然已經形成了一套自有的服務話術:
喊你親親是必要的親近;對你說聲抱歉是基本的禮貌;讓你稍等一下是慣性的操作;幫你反饋問題是各退一步的妥協(xié);再給你發(fā)放個5元、10元的優(yōu)惠券讓你消停消停那是最后的武器。
這套話術體系非常標準,從企業(yè)角度來說,也不容易出錯。但對用戶來說,標準化的體驗就未必好了。
有時候你和客服訴苦,但對方的行為對話就像是一臺AI,只會一個勁地和你道歉,然后說幫你反饋問題,但如果你想要實質性的解決方案,他只會和你打哈哈,就是拖著不給你解決。
事實上,即使沒有智能客服,人工的客服體系也一直在往「人工智能」的方向進化。
我們還是拿電商客服來打個比方。
基本上,當你打開和客服聊天的對話框,還沒等你問話呢,一定是對面先主動跳出來一個預設的Q&A 問題對話框,大多數是涉及商品的主要信息、折扣活動以及快遞發(fā)貨等常規(guī)問題,也有商家針對自己產品特點,自己設計的高頻問題。
正常情況下,這些問題確實也能解決我們的一部分疑問。
但對于很多消費者來說,正常的購物流程是用不著客服的。真的需要客服介入的時候,往往也不是這些標準化的信息能解決的問題了。
尤其是售后環(huán)節(jié),有的可能實物的尺寸和商品介紹的不符,以至于我們收到貨才發(fā)現大小并不合適,需要退貨,或者理論。
在這個時候,比較好的情況,是在智能客服按它的設定完成工作之后,當我們反復強調「轉人工」,會等來一個人工客服來和你溝通。
只不過你會發(fā)現,這個客服的行為對話也是高度模式化,只會一個勁地和你道歉,然后說幫你反饋問題,但如果你想要實質性的解決方案,他只會和你打哈哈,就是拖著不給你解決。
一般的情況,是告訴你可以轉人工,不過系統(tǒng)會告訴你,你在人工客服隊列前排到300名開外,愿意等就等吧。
最差的情況,就是智能客服不斷在重復它的話術,你要想轉人工,它就再重復一遍。總之,你別想找到真人,他就說他的,你回你的,才不管雙方是不是在一個頻道上。
關鍵的是,往往對方還沒有解決問題,它就已經按照自己的節(jié)奏自說自話完成了服務,還讓我評價對它的滿意度。我還能怎么樣呢,只能飆句粗口了。
四、智能客服:企業(yè)逃避責任的工具
在我看來,智能客服是一個非常好用的,讓企業(yè)逃避責任的工具。
人工客服越來越少,智能客服越來越多的背后,其實是各家公司以「高端智能化」之名,行使「店大欺客」之實。
說到底,客戶和客服溝通,無論是索取服務,還是詢問信息,本質都是讓企業(yè)承擔責任。
但企業(yè)是一個巨大的,虛無縹緲的概念。真正能承擔責任的還是具體的人。
如果讓你那么輕松找到了客服,那就意味著公司無處可逃,必須承擔起應該承擔的責任。
很多時候,你找不到人工客服,對于一家公司而言,那就是少了一個麻煩,你要真想找茬,也只能把氣撒在客服的問題上。
以智能客服來代替人工客服,不僅能為公司節(jié)省成本,還能讓他們有正當的借口去逃避責任。
很顯然,在更大的利益面前,他們并不想再去花時間和精力去對每一個具體的用戶負責。而在智能客服那一套套既定的話術背后,是一種已經經過馴化的思維,針對的是被泛化了「客戶群體」的需求,而不是一個個具體的人。
畢竟,客服行業(yè)也遵循二八法則,大多數客服的精力,往往是花費在一小部分的客戶身上。
用上了智能客服,企業(yè)就只需要關注整體的客戶群質量,然后再盡量照顧好那些能給他們帶來更大回報的客戶。就像大部分的公司都有各自的會員體系,根據會員的付費情況去分個三六九等,相應的提供的服務也就不同。
至于那些需要花更大精力,更多成本去服務的客戶,丟掉就丟掉了。
畢竟在商業(yè)世界里,「錢」才那個是唯一的標準。
也正因此,往往會出現一種情況,那就是即便大家都在找人工客服,但因為你沒充錢,只是一個普通會員,而別人是氪了金的VIP會員,就能比你更快找到人工客服。
如果說,企業(yè)最高級的道德是對客戶負責,那么很明顯,他們并不把道德當回事兒,而是堂而皇之地以智能化之名去推脫原本該盡的義務。
我并不想簡單否定智能化、科技化為我們的生活帶來的種種便利。但我們必須意識到,科技存在的地方,并不意味著人的退出。
尤其是在具體的問題,或是特殊的人群身上。
比如我開頭提到的我朋友遇到的事情,就連年輕人都要費好大勁去能去幫忙解決,更別提老年人了。
這個時候,如果沒有服務員,沒有人工客服,那智能化所創(chuàng)造的便利,對很多人來說,就會成為一道道天塹鴻溝。
在這個被冰冷的大數據窺測,被各種智能化主宰的當下,人與人之間面對面的交流反而才是最珍貴的。
尤其是在自己束手無策的時候,我們總是希望能聽到一句來自真人的真誠的「您好,有什么可以為您服務?」
作者:IC實驗室;來源公眾號:IC實驗室(ID:InsightPlusClub)
原文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02lFIEDcMX8-hJH3AJaJkg
本文由@IC實驗室 授權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Pexels,基于CC0協(xié)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本質上還是店大欺客的思維。
典型例子:騰訊。
你知道想找到活著的騰訊人工客服要廢多大勁么?
體驗確實很差,他們節(jié)省成本,他們逃避責任,他們沒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