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捏品類“氛圍感”,讓品牌名第一時間與顧客共情
不少品牌可能都想把品牌名字做成品類名,那么,如果不開創(chuàng)新品類,品牌名是否還有必要傳遞品類信息?怎樣才可以做好品牌命名?本篇文章里,作者便對品牌命名這件事進行了解讀,一起來看。
很多品牌都想把自己的名字做成品類名,成為這個品類的代名詞,參考Meta,美團,微信。
能夠締造品類的企業(yè)畢竟是少數,對于更多的企業(yè)來說,大家關心著另一個更常見的命題:如果不開創(chuàng)新品類,品牌名是否還要傳遞品類信息點呢?
- 品類信息人人都能宣稱,還需要體現在名字里嗎,有什么好處嗎?
- 品牌名就那么小的空間,如果不體現品類信息,就可以生出更大的空間給差異化信息點了,對品牌的傳播來說豈不是更有利?
- 如果命名方案讀上去不像是這個品類的,還能考慮嗎?
01
在展開三個維度之前,先探討下什么是所謂的品類信息點:
咖啡店品牌,是享受咖啡,咖啡品質、飲料和甜品嗎?
汽車品牌,是開車,駕駛、道路嗎?
其實,這些關鍵詞僅僅指向品類中淺層次的功能屬性,并非品類的命名語境。
還記得之前聊過,命名作用于人腦,是先作用于人們的感性直覺,然后才是理性腦。感性直覺如空氣中的小分子,構建出品類的命名語境,散發(fā)出品類的“氛圍感”。
這種氛圍感的本質,是不同的文化語境,正是它形成了行業(yè)內品牌命名的底色。每個品類的底色各不相同,不等于情感屬性,更不等于功能屬性,它是復合的,不斷變化的文化之波。
在進行品牌命名時,建議先對所在品類品牌進行命名語境的掃描,看懂了語境,抓準了品類語感的小分子,能夠幫助品牌在第一時間與顧客建立共鳴。這種共鳴,是潛意識的,能夠在無形中增加信賴感、安全感,而非質疑和猜測。
02
繼續(xù)談談咖啡館和汽車。
1. 咖啡店的命名語境
在中國市場,從星巴克開始,基本是西方的咖啡品牌教育了我國的咖啡館文化。音譯傳遞著西方的氣息,與用戶的腦電波共鳴。于是出了一批諸如挪瓦、迪歐、阿拉比卡等音譯風格的,后來則是Manner、Seesaw等直接使用英文的品牌。
另一派如代數學家、漫咖啡等,則是逐漸注重表達咖啡店的價值追求和體驗特色。而體驗感,故事性,同樣也是大餐飲行業(yè)命名的語感氛圍。在這個意義上,瑞幸這個名字是非常另類的,它創(chuàng)造了一種屬于中國咖啡店的“通俗感”。當咖啡店從星巴克發(fā)展到瑞幸,咖啡接上了地氣,像小賣部一樣日常,瑞幸的品牌體驗也呼應著這個定位。在瑞幸的品牌輻射下,預計將出現更多“通俗”的咖啡店,和“通俗”的咖啡店名。
換成精品咖啡店,或其他有傳奇故事、特色體驗的咖啡店,起一個“瑞幸”這樣的名字,則丟失了所有的態(tài)度和靈氣。去年,加拿大的Tim Hortons定名Tims天好咖啡,則稀釋掉了品牌的加拿大背景和特色體驗,營銷上又無法玩成通俗歌曲,整體印象顯得模糊、寡淡。
2. 汽車的命名語境
從燃油車到新能源車,從高端面子到代步工具,從代步工具到個性表達。汽車行業(yè)的下一個戰(zhàn)場在哪里,還很難說。做了十多個汽車命名項目之后,我們發(fā)現在汽車語境中的眾多不確定中,可以梳理出兩種語感。
第一種語感是非常古早的汽車行業(yè)命名氛圍:性能感。無論是中文還是英文命名,入門級還是改善型,如果汽車品牌的名稱能夠帶給人敏捷、銳利,能力者的感受,可以從直覺上令顧客刮目相看。當我們點評汽車名,很多人會喜歡寶馬、奔馳、雪鐵龍這種名稱,而較少人會提及大眾、標致、福特。這正是“性能感”加的分。
可嘗試對比“特斯拉”,“蔚來”,“嵐圖”,“理想”和“智己“。
在中文語境中,“特斯拉”令人聯想到哥斯拉,此外,特、斯、拉三個字的發(fā)音都較為鋒銳、自信,音譯名稱的無含義,反而令品牌印象更具想象力。
“蔚來”受到“未來“諧音的影響,同樣散發(fā)著自信的力度和科技的銳度;多層次的寓意,為品牌增加豐富的畫面感。
“嵐圖”令人想到駕駛旅途中的美麗風景,帶來流暢駕駛體驗的性能聯想。
“理想”二字沒有性能感,顯得比較平實,它更大的優(yōu)勢在于上口。
“智己”的發(fā)音比較溫吞,是從企業(yè)思路命名的典型案例,訴求品牌能給你帶來什么,而未能從顧客所期待、向往的維度去思考,名稱本身很難說有什么吸引力和共情力。
性能感之外,另一個越來越明顯的語感,是風格化。
不單是汽車,各行各業(yè)都顯現出這個趨勢。汽車,從代步工具,逐漸成為人們彰顯自我的個性標簽。一個風格化的名稱,會比一個安全、平凡的名稱更容易獲得顧客的青睞。
如果我們對比過去的車“吉利”、“榮威”、“啟辰”,和今天的“極氪”,“小鵬”,“蔚來”,這個趨勢顯而易見。車型方面,更多車企使用極具風格化的車型名以及車型昵稱,如坦克、黑武士、芭蕾貓等等,第一時間打出個性的標簽。在過去,僅有mini cooper這樣做。這是命名語感的趨勢,更是消費文化,社會文化的折射。
03
接下來,當我們找到了品類的命名氛圍感,如何用文字去表達,傳遞這種氛圍感呢???
不管任何品類,都不建議將所謂的品類氛圍感,機械的翻譯成文字符號,植入名稱之中。比如,為汽車命名時,使用能、速、威這種字并非好的選擇。更妥當的做法是,創(chuàng)作時圍繞“性能”這個關鍵詞,開發(fā)出與之相關的概念路徑(速度、力量、流暢等),再去研究用什么字能夠從音、形、義上展現這些感受。??????
回到上文中提到的特斯拉、蔚來、嵐圖,這些名稱都沒有直接使用“性能”詞,但他們都能夠或多或少的讓你聯想到一臺強有力的,駕駛體驗流暢的車。?????????
品類氛圍感,是品牌命名時必須考慮和遵循的守則嗎?
除非你的品牌意欲對所在的品類進行顛覆式,或者改良式創(chuàng)新,否則,遵循一個品類所既有的品類氛圍感,將是品牌與消費者建立共情的第一步。而違背這樣的氛圍感,則將對品牌的傳播造成不必要的阻力。??
這里舉兩個反例:汽車界的小鵬,川菜界的俏江南。
小鵬這個名字談不上性能感,只給人一種塑料車的感覺。這樣的名稱不僅無法加分,反而失分嚴重,需要依靠車型名、傳播口號來補足。
俏江南明明是一家川菜館,名稱卻傳遞出江浙菜的味道。讓想吃川菜的人,覺得不地道,讓想吃江浙菜的人,失望而走。
談到這里,我們再來回答開篇提出的三個問題:??
1)品類信息人人都能宣稱,還需要體現在名字里嗎,有什么好處嗎?
需要的。它能夠幫助顧客在第一時間與品類建立共鳴,從而留下信賴和認同,避免不必要的質疑和猜測。??????????????????????????????
2)品牌名就那么小的空間,如果不體現品類信息,就可以生出更大的空間給差異化信息點了,對品牌的傳播來說豈不是更有利?
品類的氛圍感并不是通過某一個字,某兩個字去機械的傳遞的,理想情況下,它應該是一個隱藏的語感,當顧客讀出來,就和自己心目中對這個品類的期待,合上了。?????????
3)如果命名方案讀上去不像是這個品類的,還能考慮嗎?
除非品牌意欲做品類革新,否則不建議考慮。
每個細分品類都有自己的品類氛圍,這將是敲開顧客心扉的第一道門。命名時,先全盤研究這個品類的命名圖景,再分析和比較自己的品牌定位,形成命名決策后,再創(chuàng)作不遲。
作者:Judy Wang
本文由 @傳辭Judy 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fā)揮!